除革命党、咨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电报档》)。这表明 (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
公元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并宣读誓词如下:“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当时封建专制的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
B.此后中国开始以中华帝国纪年 |
C.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已基本实现 |
D.孙中山正面临袁世凯的有力挑战 |
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 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 ( )
A.北洋军阀独裁卖国,激起民愤 |
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 |
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 |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 |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
C.长时段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 |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
近代前期某文件写道:“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清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该规定的目的是 ( )
A.为推翻清王朝做舆论准备 | B.建立近代教育制度 |
C.塑造民国民主精神 | D.彻底废除科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