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Ⅰ.请据题回答以下问题:

(1)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番茄培养在含Mg2+、Ca2+和SiO4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这三种离子的浓度如图1。营养液中的无机盐离子通过           方式进入番茄细胞内,吸收结果表明番茄对SiO44-的吸收较少,而对另外离子的吸收较多,这一差异与根细胞膜上      有关。
(2)如图2表示番茄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甲~丁表示物质,①~⑤表示过程。 ①~⑤表示的过程中能够为番茄细胞吸收K+、NO3-等矿质离子提供ATP的过程包括        (填数字标号)。
(3)番茄有氧呼吸(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产生的[H]来自化合物             
(4)如图所示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照强度对水绵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图3,溶液A可维持C02浓度恒定)和实验结果(图4)。整个实验在25℃恒温环境中进行,实验过程水绵呼吸作用强度不变。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实验中25℃恒温属于        变量。
②当测定图4中A点数据时,图3装置的处理方式为           
③若将培养皿中水绵的量增加一倍再进行实验,则B点位置将会        ;若向培养皿中加入好氧细菌再进行实验,则B点位置将会       。(本小题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Ⅱ.酵母菌的线粒体在饥饿和光照等条件下会损伤,线粒体产生的一种外膜蛋白可以引起其发生特异性的“自噬”现象。线粒体外会出现双层膜(图中①)而成为“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如下图)。请回答:

(1)为观察正常细胞中的线粒体,可用               进行染色。
(2)线粒体内膜结构的基本支架是                    
(3)如果人的精子中线粒体基因发生了突变,这种变异一般       (答“能”或“不能”)遗传给后代。
(4)为了研究小鼠在接受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AKP)刺激后其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提取大肠杆菌AKP,注射到小白鼠腹腔内,进行第一次免疫。一段时间后,检测到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在这个过程中,         细胞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       细胞并产生大量抗体。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免疫调节是机体维护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b表示 细胞,c表示 细胞。
就图而言,抗原与 (I、Ⅱ、Ⅲ、Ⅳ)
发生了特异性结合。
(2)图示的免疫反应与甲型HIN。禽流感病毒进入
人体后的免疫过程是否相同
(3)若图中抗原再次进人人体内,则能被记忆细胞
识别,该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并快速产生大量
?(填字母),该免疫过程被称之为
,请在右图中绘出该免疫反应的
相应曲线。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 病,人类常见的此类疾病还有 (填二种)。

I、人们对光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请阅读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历程,回答相关问题。

(1)24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体是由“土壤汁”构成的。此后,没有人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1642年,比利时的赫尔蒙特才首次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将柳树和干土分别称重→栽种在密封桶内,只浇水→五年后→柳树增重74.47kg,而土壤只损失0.06kg.赫尔蒙特由此实验得出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但赫尔蒙特得出这样的结论忽视了对实验的影响。
(2)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里进行了这样的探究:他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鼠分别放在密闭的钟罩里,不久蜡烛熄灭了,小鼠也很快死亡了;他又将绿色植物、点燃的蜡烛与小鼠一起放置在密闭的钟罩中——蜡烛不容易熄灭,小鼠也不容易窒息死亡。普里斯特里实验结论是绿色植物能够
(3)1779年英格豪斯将普里斯特里实验在光下与无光下对照,证明植物更新空气离开光照。1864年萨克斯进行了如下研究“紫苏——暗处理——部分叶片遮光——光照一段时间——脱色后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证明绿叶在光下制造了淀粉。萨克斯实验中对紫苏暗处理,是为了耗尽植物体内原有的;若不进行暗处理,实验时用碘液处理后遮光和不遮光部分均会
(4)1880年恩格尔曼水绵细胞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至此人们才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但光合作用中产生的O:中的氧原子究竟来是来自于参加光合作用的CO2还是H2O仍无法确定。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实验:用18O标记水和二氧化碳,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放在光下让其进行光合作用,检测产生的氧气均为18O。
从这组实验能否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O2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参加光合作用的 H2O?——;如果不能应该如何改进?
Ⅱ、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下图是北方地区A、B两种植物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在较长时间连续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
显著影响的植物是
(2)图中的“a”点表示植物的速率。
如果以缺镁的全营养液培养A植物幼苗,
则b点的移动方向是向
(3)c点与b点相比较,c点时叶肉细胞中C3
含量(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孟德尔通过假说一演绎法发现了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该方法的基本程序为:提出问题,做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科学方法。家鸡雌雄个体幼年时期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但芦花鸡羽毛在雏鸡阶段的绒羽为黑色且头顶上有黄色班点,成年后变为黑白相间的横纹。已知雌、雄家鸡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ZW、ZZ,一个自然繁殖的非芦花鸡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芦花雌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非芦花鸡的芦花性状是如何产生和遗传的呢?有一种假说认为这是亲代生殖细胞中Z 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显性突变,请尝试再写出一种假说:
(2)已知这只芦花雌鸡与非芦花雄鸡杂交,Fl的雄鸡都是芦花性状,雌鸡都是非芦花性状,Fl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中雌雄性个体均有l/2表现为芦花和非芦花。根据上述情况,请你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说:,再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进行演绎推理验证假说。你的实验设计思路是,请绘出验证实验的遗传图解并用文字说明假说的正确与否。(芦花和非芦花性状分别用基因B、b表示)
(3)在养鸡场的生产实践中,人们想在早期依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把雌鸡和雄鸡区分开,多养母鸡、多得蛋鸡,选择怎样的个体杂交可达到目的?

小白鼠是恒温动物,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
①取两只性别与年龄相同的成年小白鼠,并标记为甲、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鼠置于10°C环境中,乙鼠置于30°C环境中作为对照,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
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⑴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些不妥之处,请提出改进意见:(至少三点)



⑵有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⑶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其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小白鼠的
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小白鼠的耗氧量或酶
的反应速率)。则符合甲鼠生理状况的是

⑷请你运用所学知识,预测甲鼠被破坏了下丘脑后,与乙鼠相比较,除了体温不能保持相
对恒定之外,在实验中还能直接观察到哪些异常生理现象或症状? (至少写出两项)

(14分)右图是我国南方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稻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与蛋肉类。请据图回答:

⑴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体现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_原理。
⑵生产的大米无公害的原因是:
⑶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

⑷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原因:
⑸农田生态系统若人长期不耕种,将会发生演替。自然状况下,发生的演替将使物种丰富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