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6页)教材此处同时使用“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两个概念;下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个概念的含义完全相同 |
| B.两个概念没有关联 |
| C.前者偏重生产结构,后者偏重生产结果 |
| D.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说明 |
(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
| B.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
| C.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
| 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 A.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 | B.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
|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 D.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时代特征。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种新特征的是
| A.创立拜上帝教 | B.反对西方国家的侵略 |
| C.《资政新篇》 | D.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