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据此,下面关于这一时期“国际分工”表现的表述最贴切的是
| A.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工 |
| B.世界工业生产结构布局的分工 |
| C.工业化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 |
| D.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的扩张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所谓国体,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所谓政体,“就是指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是一定的社会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以下属于国体的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 B.人民民主专政 | C.民主共和制 | D.君主立宪制 |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材料的解读,准确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取代了政协制度 |
| B.五个民族自治区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
|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
|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已经确立 |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国民革命的兴起 | B.土地革命的开展 |
| C.抗日战争的胜利 | D.战略反攻的开始 |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
|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
|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