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APEC前高官:中国对亚太经合组织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对APEC的贡献有两点值得大书特书:一是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二是提出“APEC方式”
1991年,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了APEC,并出席了汉城(现在的首尔)会议。从此,APEC便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用APEC前高官王嵎生的话讲,“因为,一个没有中国参加的APEC,就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APEC;一个没有APEC的中国,也是不可想象的。”85岁的王大使参加过6次APEC会,目前他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谈及中国与APEC,王嵎生说,在APEC,中国一直是一个平等的伙伴成员,始终遵循、维护和坚持APEC共同制定的基本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它独特的“价值观”:平等的伙伴关系,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以及开放性和包容性。尽管有的成员块头很大,但APEC从来没有也不承认有什么“老大”和“老二”。
二十几年来,中国对APEC发挥了什么作用?有过哪些贡献?
王嵎生认为,从总体和综合的角度看,中国在APEC领导人承诺要深化“大家庭精神”、制定有两个时间表的“茂物目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坚持了务实和互利原则,反对恃强凌弱,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对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起到了稳步推动的正面作用。
从战略层面看,他说,中国对APEC的贡献有两点值得大书特书:
一是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
1993年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前夕,邓小平很有针对性地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的问题。他指出:本世纪是人类文明大有进步、科技和生产力大放异彩的世纪,也是战乱频仍、很不安宁的世纪。本世纪打了两次世界大战,扔了两颗原子弹,其他冲突和局部战争不计其数,把这个世界搞得乱糟糟的。现在冷战和两极格局已经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同时也爆发了许多地区冲突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天下还很不太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二十一世纪,这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他还说,到本世纪结束还有好几年,我们还来得及做些事情,应该有所作为。如果经过我们的努力,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为人类迎来真正的和平与繁荣,那么世界人民将会感到我们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大好事;如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还是一个乱糟糟的、没有安全感、经济艰难的世界,我们就向世界人民“交不了账”。作为新旧世纪之交的领导人,历史注定我们要承担这样的责任。
后来,在西雅图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据此发表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二十一世纪”的著名讲话(主旨发言),为APEC的健康发展,以及营造“APEC大家庭精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个讲话无异于一颗和平与精神的“原子弹”,震撼了世界,表明中国心中不仅装着中国和APEC的命运,也装着整个世界,装着世界人民的疾苦和希望,装着人类的未来;而且,高度概括了二十世纪的主要经历和问题,描述了世界人民对新世纪的基本希望,指出了世纪之交领导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后来胡锦涛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显然与此有关。习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传承和创新。
二是提出“APEC方式”。
1993年,APEC领导人庄严承诺要努力深化APEC“大家庭精神”时,还来不及探讨究竟什么是“大家庭精神”。经过三年的实践,中国于1996年苏比克领导人会议上提出“APEC方式”:一是承认多样性(APEC成员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很多方面差异很大);二是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三是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四是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这些原则实际上照顾了合作伙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他们不同的权益和要求得到较好的平衡。
苏比克会议《领导人宣言》明确指出,“按照APEC方式深化大家庭精神,对于APEC在本地区和全球发挥积极影响是至关重要的”。1997年温哥华会议上,APEC领导人又进一步指出,这是当今“国际经济合作的全新方式”。当时,除个别发达国家对此有点“勉强接受”外,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到高兴,认为这实际上是构建“APEC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柱,反映了冷战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愿望,体现了真正的平等伙伴关系,肯定了“协商一致”和“自主自愿”等一系列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十几年来,APEC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由于这一方式的独特作用和它指引的方向。”王嵎生说。
他指出,如今,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正在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发展中国家大面积兴起正在推动我们时代的变迁,促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历史性变化。
“今年中国是领导人会议的东道主。从会议的主题词不难看出,中国顺应时代诉求,正在作出新的贡献;会议将推动APEC向着自贸区和一体化大方向迈进,让APEC大家庭更加兴旺发达。”他说。
(选自(《瞭望》2014/11/08 记者:杨士龙)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提出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以及提出“APEC方式”,所以中国对亚太经合组织贡献是重大的,值得大书特书。
B、一个没有中国参加的APEC,就不成其为真正的APEC,一个没有APEC的中国,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与APEC有着紧密的联系。
C、中国坚持务实和互利原则,反对恃强凌弱,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对APEC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起到了稳步推动的正面作用。在APEC,中国一直是一个平等的伙伴成员。
D、APEC出现崭新的面貌与1991年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加入了APEC并出席了汉城(现在的首尔)会议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中国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题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二十一世纪,这是我们这一代领导人(以邓小平为核心领导人)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
B.邓小平很有针对性地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的问题是在1993年APEC领导人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前夕,那时天下还很不太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
C.如果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世界还是一个乱糟糟的、没有安全感、经济艰难的世界,我们就向世界人民“交不了账”。而现在我们也要承担这样的责任是由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现在冷战和两极格局已经结束,国际关系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 |
D.江泽民的讲话异于一颗和平与精神的“原子弹”,震撼了世界,表明中国心中不仅装着中国和APEC的命运,也装着整个世界;习近平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传承和创新。 |
下列对于原文的理解和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个别发达国家对此有点“勉强接受”外,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到高兴,认为这实际上是构建“APEC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柱,反映了冷战后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愿望。 |
B.从种种历史现象可知,2014年中国北京APEC将进一步推动时代的变迁,推动APEC向着自贸区和一体化大方向迈进,让APEC大家庭更加兴旺发达。 |
C.经过三年的实践,中国于1996年苏比克领导人会议上提出“APEC方式”, 这些原则实际上照顾了合作伙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他们不同的权益和要求得到较好的平衡,这使得APEC“大家庭精神”得到了完善。 |
D.十几年来,APEC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由于这一“协商一致”和“自主自愿”等一系列基本原则的独特作用和它指引的方向。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16日,有改动。作者:冯永锋)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
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我们应该防止辐射。文中介绍了哪些防护方法?请你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分条概括。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真实。
他在送我的华夏社出版的《礼拜日》一书上写道,陈村:这家出版社,这本书的装帧,这本书的作者和这本书的存有者,都与残疾有关。看来,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铁生八九年十月。
他跟我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只是不能实现罢了。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这几天重新翻看《病隙碎笔》和他送我的其他书。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关于上帝和神,关于心魂,关于爱情,关于有无,关于自卑,关于生死。他给世界找到的本质是残疾和爱情:残疾是事物的障碍,爱情是心魂的追求。他将上帝视为同行,窥探上帝作为编剧的手艺。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跳跳蹦蹦地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面向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的叙述强调逻辑,推理严密,用论据论证那些看似荒谬的人生命题。他一直在思索: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从身体的不能去想精神,想灵魂。他的神不是星相或星座,而在自己心中。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文章有删改)
1.根据作者陈村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3.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作家许行被尊为小小说魁星,获得 “小小说创作终身成就奖”。他的许多小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被选入多种大、中学教材。《 立正》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有的读者甚至赞叹:《立正》登上了中国小小说的制高点,一篇《立正》,足以不朽。 阅读这篇小说 ,完成下列各题。
立正
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到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为他殉葬啦!”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哪!”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高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上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他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呵!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选自《小小说月刊》2009年3期)小说情节曲折有致,不断涌出奇妙的波澜。请结合作品,以“连长”的“立正”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理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
“我”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概述之。
这篇小说中的描写很精彩,品味下面两段话,简析其描写类型和表达作用。
(1)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
(2)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作了个立正的姿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遗传工程树------潘多拉之盒?
为使树木能在更高的海拔生长,或产出更多的水果,或更容易地转变成纸浆,或更快地成材,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力求更多地改变树木的基因。
此外,遗传工程树的支持者还指出新型树种对传统树种有所裨益。例如,采伐新型树种能够使传统树种免遭砍伐。还有人说,如果20世纪初美国栗树枯萎病爆发时这种技术已经存在,就可能使美国栗树免于濒临灭绝。
然而,批评家却把这些森林群落的新成员称为“佛兰肯斯泰因怪树”,认为这些有可能产生有害变种的树种预示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美国自然主义者约翰·缪尔的“尊贵君主”松树也许会被实验室制造的巨树所取代。正当中国和巴西对松树和苹果树进行遗传工程改造时,美国的论战已经超越了实验室、象牙塔和实验林的界限。
南卡罗来纳州南方林业网络的负责人佩里说:“我们观察到美国土地正在遭受巨大影响,尤其是美国南部。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始于1986年首次种植遗传工程烟草之时,而美国科学家在此前10年才刚刚找到通过截取和粘贴DNA片段改良基因的方法。
现在,对森林进行整治时,关键问题不在于如何种植新的树种,而在于是否该这么做。南部----美国成长最快的制浆生产地----最有可能成为种植商用试验林的地区。美国农业部收到100多份申请,要求使用遗传工程树。即使在金考公司这样的用纸大户表示不再使用遗传工程产品的情况下,这一技术仍然大行其道。
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
为抵抗虫灾,夏威夷官员批准种植防虫番木瓜树。虫害几乎使当地的植被毁于一旦。新的树种已经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国防部命令对树木预警系统进行研究-----例如,有些树木的树叶在遭受生化袭击时会变色。
与大豆小麦等转基因农作物不同的是遗传工程树生长在野生的环境中。
忧虑之一是实验树种的种子会附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森林的原有面貌。但科学家告诫,这并不意味这新树种的种子会缓慢入侵:最终存活下来的树木必须保留长寿必需的基因。树木基因专家吉姆·赫姆里克说:“在新树种野化的过程中,新的基因物质也许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根本就不会显现出来。”
如果某些用来造纸的木质松软的树木在林中出现,锯木厂可能会在无意间见他们锯下来当木材使用,最终发现它们过于松软,无法制成有用的板材。
赫姆里克说:“还是保守一点好。需要提醒我们警惕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况,尽管发生灾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不可作生物学家“自然系统正不可避免地面临永久性改变”这一判断的依据的一项是( )
A、10年前刚刚找到改良基因的方案,美国南部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商业利用就已经开始。
B、美国南部可能成为商用试验林的种植基地和纸浆生产基地,且美国农业部收到了100多份要求种植该树的申请。
C、联合国批准种植比普通树木吸收二氧化碳的遗传工程树以抵消过度的工业排放。
D、生化武器等认为活动使树木发生变化。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和巴西对松树和苹果树进行遗传工程改造时,美国的商业遗传工程林已经出现。
B、整治森林的关键问题不仅是如何种植新树种,还要考虑该不该种植新树种。
C、一些科学家认为;新树种的种子不会缓慢入侵,因为存活下来的新树木不一定能保留长寿基因。
D、在新树种野生化的过程中,新的基因物质也许会有不同的表现,或者根本不会显现出来,因此不会改变森林原貌.
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遗传工程树的初衷是好的,但推广过程中却发现结果相反,如同打开了潘多拉之盒。
B、遗传工程树虽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但它的种子会在野生环境中扩散,改变原生态森林的面貌,要慎重推广。
C、20世纪初美国栗树枯萎病爆发时,如果人们掌握了遗产工程技术就有可能改变栗树的基因,从而使美国栗树免于濒临灭绝。
D、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生长在分野生环境中,因而不会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报效祖国,万里长征第一步
肝脏手术长期被世界医学界认为是手术的禁区。要在血管密布、管道众多的肝脏上动手术,无异于在刀锋上舞蹈。医生些微的不慎都将可能导致病人大出血死亡。世界上第一例肝癌手术是在德国实施的,1888年,一位女病人接受了肝脏切除手术。但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手术成功的报道极少。
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肝胆外科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1956年,一位外国专家来华了解了中国的肝胆外科现状后,曾经预言:中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
这时候的吴孟超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普外科当医生,在“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的指点下,他开始关注肝胆外科领域。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肝癌患者,医院特别邀请上海的专家主刀。但在手术中,病人肝脏不断出血。两天后,病人因流血过多死亡。
这次手术的助手正是吴孟超。虽然病人家属、院方、医生们都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吴孟超却因此沉默了几天。他知道,病人的死亡是因为大出血,而大出血又是肝脏外科的一个薄弱环节——对肝脏解剖的认识不深入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制作肝脏的管道标本。只有把肝脏的各种管道分布弄清楚了,才有可能避免手术中的大出血问题。
当时,长海医院附近有个法医检验所,提供肝脏倒是不成问题。问题是,没有适合的灌注材料。吴孟超的研究小组曾经为灌注材料跑了好些塑料厂,试用了十几种灌注材料,但最终都没有成功。因为注入的塑料凝不住,等肝脏组织腐蚀掉时,标本也就散架了。
有意思的是,一个本来毫不相关的消息,却让吴孟超得到了一个大大的灵感。
1959年2月,在东京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容国团获得中国的首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消息传来,全国一片欢腾,而吴孟超首先的反应却是:做乒乓球的材料赛璐珞,是不是可以用来做肝脏管道标本?
实验成功了。之后,吴孟超的研究小组一鼓作气,又做出了108个肝脏腐蚀标本和60个肝脏固定标本。从大量的观察和资料中,小组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肝脏解剖理论。专家们经过研究确认:这是中国医生的肝脏解剖新见解,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是中国肝脏解剖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从那时起,全国所有医院在肝脏解剖学上都采用了这个理论。而这个理论,也正是吴孟超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大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年,吴孟超大学毕业时,因为小儿科的成绩最好,学校准备留他在同济医院小儿科做医生,他却“不服从分配”,坚持要做外科大夫。不久,华东人民医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的前身)招聘,郑宝琦教授正是外科的考官。如果没有郑宝琦的慧眼识人,中国就失去了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
作为一个杰出的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每次走进手术室,都会觉得内心深处无比的清静和放松,并产生莫名的兴奋。对于一个83岁的老人和医院院长来说,这种清静和兴奋是多么难能可贵!在这里,吴孟超用他那具有神奇色彩的双手,在肝脏禁区弹奏着美妙的人生乐章。
“只要拿得动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直到我倒下的那一天。”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吴孟超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起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宝琦慧眼识人发现了吴孟超并指引他走进肝胆外科领域。 |
B.长海医院收治的该院有史以来第一位肝癌手术的失败,震撼了吴孟超,他找到了手术失败的原因:对肝脏解剖认识不深。 |
C.为了解决对肝脏解剖认识不深的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即把肝脏的各种管道分布弄清楚,以避免手术中大出血。 |
D.为了肝脏标本适合的灌注材料,吴孟超研究小组研究实验了十几种灌注材料,最后是一人纯属偶然的原因使他获得成功。 |
E.吴孟超从大量的观察和材料中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这正是吴孟超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大奖的原因。主人公吴孟超出场前有两段背景材料,结合全文,分析这两段背景材料的作用。
文章最后说,如果当时吴孟超服从分配的话,“中国就推动了最好的肝胆外科医生”,请结合文本对这个判断作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