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务大
二曰:尝试观於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於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於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 也,欲安而逾危也。孔子曰:“燕爵争善处於一屋之下,母子相哺也,区区焉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父子兄弟相与比周於一国,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
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後皆得其所乐。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郑君问於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昔有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於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务事大。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与燕爵之智不异异:区别。 |
B.俗主之佐俗:平庸、无能。 |
C.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细大:全局与整体。 |
D.既足以成显荣矣显荣:有才华的人。 |
对于文章划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是
A.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
B.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
C.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 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 /爵之智者寡矣。 |
D.灶突决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於燕爵之智者寡矣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务大试看古代记载,禹,扬,文、武的辅佐之 臣,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因为功大的缘故。 |
B.燕雀争相在屋檐下好地方筑巢,母 鸟喂养着小鸟,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戏,自以为很 安全了。即使烟囱破裂,头上的房梁燃烧起来,燕雀仍然面不改色,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发展情况。 |
C.局部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局的安定,全局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局部的安定。全局和局部、尊贵和卑贱互相 赞助,然后才能各自都实现自己的愿望。 |
D.从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业了,禹想成就帝业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海内了,商汤周武想继承禹而没有成功,但已足以统一人力舟车所能到达的地区了。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
(2)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递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 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 |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 D.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 |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 )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④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⑤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⑥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
(2)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后面各题。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解释下列加点字。
(1)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非抗于九国之师()
(3)序八州而朝同列()(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 | B.以为桂林.象郡 |
C.秦以区区之地 |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
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
B.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意在直接点出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 |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
D.“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的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
翻译下列语句。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壁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
B.按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
C.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徒:空,白白地 |
D.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董:督责 |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
B.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C.莫不殷忧而道著项王按剑而跽曰 |
D.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D.常以身翼蔽沛公 |
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③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⑤卒廷见相如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⑤ |
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C.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 |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恐年岁之不吾与 | B.求人可使报秦者 |
C.夫晋,何厌之有? | D.大王来何操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⑵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麻:苎麻。②渐:浸。③滫:脏水.臭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 | B.王道之始也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鸡豚狗彘之畜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比喻说理,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
B.“不可……也”的句式,给人以吃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孟子对梁惠王的间接批评。 |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阅读
(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在下面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
A.甲中的“是故”与甲中的“所以”同义 |
B.甲中的“是故”与乙中的“是故”同义。 |
C.甲中的“吾从而师之”中的“而”与乙中的“行之而不以为耻”中的“而”用法和意义相同。 |
D.甲文中的“贵”“贱”与乙文中的“贤”“不肖”同义。 |
对“夫子贤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很尊敬孔文子。 | B.孔子认为他是贤能的人。 |
C.孔文子认为他有贤才。 | D.那您很尊敬他了。 |
上面两段文字阐述的观点基本相同,对这个相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都强调了古今求学的人都必须有老师。 |
B.都说明了古代圣人是不耻下问的,而圣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 |
C.都强调有了疑难问题要“问”,而问的对象不必管他贵贱,而只看他是否懂“道”。 |
D.都批判了那种以问为耻的作风。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