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峡 谷
阿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粘汗,近着峡口,倒一株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也不说话,只伸手从胸口掏进去,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到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节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已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小说开篇描写峡谷,着力突出了它的“险”、“奇”、“静”;对四角蛇的描写,更是以动衬静,十分生动地表现了这些特点。 |
B.肥汉“梦一样呆着”,是被骑手喝酒吃肉时的气概,以及酒后不痛寻常的动作和表情所震撼,“呆”突出了肥汉的性格特征 |
C.小说文字简洁,注重细节描写。“布旗上有个藏文字”、“藏靴上一层细土”,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巧妙地暗示出人物的身份。 |
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
E.小说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描写神奇的峡谷与质朴的边民,观察细致,笔法老练,用语奇崛,具有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祁连雪
①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威武、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②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威武、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③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敻(xiòng)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寂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④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沉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⑤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⑥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祇,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遇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⑦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任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
才子赵树理
汪曾祺
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看过北京的武生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人。他能弹三弦,不常弹。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写得最好的。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他写稿大概不起草。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姓名,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考虑成熟,一气呵成。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会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内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的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他是负责发稿的。有时没有好稿,稿发不出,他就从编辑部抱一堆被审掉的稿子回屋里去看,不好,就丢在一边,弄得一都是废稿。有时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他说这种编辑方法是“绝处逢生”。陈登科的《活人塘》就是这样发现的。有次实在没有好稿,康濯就说:“老赵,你自己来一篇吧!”赵树理关上门,写出了一篇名著《登记》(即《罗汉钱》)。
赵树理吃食很随便,随便看到路边的一个饭摊,坐下来就吃。后来是胡乔木同志跟他说:“你这么乱吃,不安全,也不卫生。”他才有点选择。他爱喝酒。每天晚上要到霞公府间壁一条胡同的馄饨摊上,来二三两酒,一碟猪头肉,吃两个芝麻烧饼,喝一碗馄饨。他和老舍感情很好。每年老舍要在家里请市文联的干部两次客,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腊月二十三,老舍的生日。赵树理必到,喝酒、划拳。老赵划拳与众不同,两只手出拳,左右开弓,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老舍摸不清老赵的拳路,常常败北。
赵树理很幽默感。赵树理的幽默和老舍的幽默不同。老舍的幽默是市民式的幽默,赵树理的幽默是农民式的幽默。他爱给小说里的人起外号:翻得高、糊涂涂……他写的散文中有一个国民党小军官司爱训话,训话中爱用“所以”,而把“所以”联读成为“水”呀?他写的“催租吏”为了“显派”,戴了一副红玻璃的眼镜,眼镜度数不对,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农村的土路上走。他抨击时事,也往往以幽默的语言出之。有一个时期,很多作品对农村情况多粉饰夸张,他回乡住了一阵,回来作报告,说农村的情况不像许多作品描写得那样好,农民还很苦,城乡差别还很大,说,我这块表,在农村可以买五头毛驴,这是块“五驴表”!他因此受到批评。
[注]①起霸:戏曲表演程式之一,即武将上阵前所做整盔、束甲等一套舞蹈动作。②揸:把手指伸张开。下列对赵树理才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赵树理喜爱民间戏曲,唱念做打样样都会,一个人能演活一台戏。 |
B.赵树理的字写得好,是欧体字的底子,结体也很有个性。 |
C.赵树理写东西从不起稿,考虑成熟,一气呵成,稿子非常干净。 |
D.赵树理文学眼光独到,有时能使被弃置的好稿起死回生。 |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画线的①②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当今网民见面的通常问候语。“围脖”是国内网民对微博的一种亲密称呼。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开张”到现在,微博这个全新的名词已经成为最流行的词汇。
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是信息日益碎片化的必然结果。相比传统博客那种需要考虑文题、组织语言修辞来叙述的长篇大论,以“短、灵、快”为特点的微博几乎不需要很高成本,无论你是用电脑还是手机,只需三言两语,就可记录下自己某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或者某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这样的即时表述显然更加迎合我们快节奏的生活。
奇妙的是,尽管信息已经高度碎片化,但是它们能自发组织,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和传播,也能够记录一个普通人生活中所有的点滴,以至于整体看下来,似乎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
在看似微不足道的100多个字的背后,微博代表的是具体和生动的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因为新鲜,所以有生命力。简单的关注、评论和转发,完成了“看”和“说”的两大核心社交功能,并以时间上的即时性,虚拟空间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即时社交的功能。
微博就像是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通过群聚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形成一个自己的听众群落;用微博的方式,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发布给自己的听众,以最精练的词汇来表达最高深的观点。
在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人际交往反而成为人们最难做到的事情,“宅男”“宅女”流行,白领们两点一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有机会表达情绪,分享感受,传递信息。微博作为能实现这一诉求的便捷沟通工具,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微博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简单地随时记录自己的感想心得,而在于由其搭建的社交平台。因此,微博更多的关注他人,响应他人,与他人建立沟通,建立起社交网络,从而提高整修社会的效率。
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建立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无缝连接,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增强手机端同互联网端的互动,从而使手机用户顺利过渡到无线互联网用户。
今后,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微博以电脑为服务器以手机为平台,让每个手机用户不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并和好友分享自己的快乐。
互联网最早被认识到的宝贵物质就是它的高互动性。但是很久以来,互动强度一直受制于内容制造的速度。随着网络效应的展现,微博上的人越多,创造的内容就越多,而内容的爆发,又带来互动强度和即时性的根本性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几乎可以达到每一次刷屏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新的评论以及新的粉丝,这对于读者的黏性和吸引是不可抗拒的。
(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第16期)下列关于“微博”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词汇,“围脖”是世界各地网民对它的一种亲密称呼。 |
B.信息日益碎片化、对人际交往的渴望是微博产生的社会基础。 |
C.“短、灵、快”的微博也可以完整报道和传播某个事件。 |
D.微博的全命力在于新鲜,以时间上的即时性、虚拟空间上的零距离,实现了即时社交的功能。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几乎不需要成本,利用电脑或是手机,三言两语,即可实现对信息的记录、分享和收藏。 |
B.微博是个人面向网络的即时广播,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可以用微博的方式,发布给听众。 |
C.用微博记录下的一个普通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就是一部由俳句组成的个人史。 |
D.微博真正的价值在于由其搭建的社交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人们得以顺畅地沟通。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培养手机用户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使其积极同互联网端互动,微博在此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
B.今后,手机将是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由此个人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乐趣。 |
C.微博上的人日见增多,创造的微博内容也越来越多,所以每一次刷屏都会看到新的内容、新的评论以及新的粉丝。 |
D.微博比较注重对他人的关注、响应,与他人建立沟通,构建社交网络,以期提高整修社会的效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逃 离
郭静娟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一年四季,树干上都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
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象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
日日为我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一次次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不再,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闪耀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寥落寞。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一——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尘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
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
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现实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颗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联系全文,说说“逃离”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次逃离?结果如何?
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树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下面是原文中的两句话,请分别指出其运用的修辞格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1)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2)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科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我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所以,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人文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面,也包括
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采用基因技术,将
人与黑猩猩进行某种杂交,肯定会出现一种新的生物,这种新的生物是否比人更聪明、更健康?这绝对是一个科学问题,但绝对不能进行,绝对比克隆人还更反“应该”、反伦理、反人类。显然,科学需要人文导向,求真更需求善导向。
人文是求善,但人文不能保证其本身基础正确,可能事与愿违。“应该是什么”的“应该”一定要合乎“真”。据说,过去在我国某沙漠地区进行绿化,绿化自然“应该”;然而,当时并没有弄清沙漠下面水的情况,谁知该处水不多,树种下去,开始有水,蓬勃生长,一旦此水吸尽,树全死了,比绿化前还糟,沙漠下面的水都没有了。很显然,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求善需要求真奠基。
然而,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这就是“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交集”。既善又真,是“交集”。不处于“交集中”的“是什么”,有两类:一类反善、反伦理,就决不能做;一类不反善、不反伦理,就不能采取“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因为其中不少是十分基础性的研究。对不处于“交集”中的“应该是什么”,也是一样。
科学与人文,“本是同根生”,同源共生,存在着“交集”。其根、其源、其交都在实践之中,即杰出的科技大师与卓越的文艺大师,乃至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实际规律的。
科学与人文,既彼此密切相关,又相互明显区别,即“和而不同”。相关,表明可以互通,可以互补;区别,相异,表明应该互动,应该互补,以求共同和谐的发展,以求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个人同外界的关系;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思想品质,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有开放的形象思维,具有原始性创新能力。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精神。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科学与人文,不可缺一。关于“科学”“人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 |
B.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还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有价值的、符合伦理的就是善,否则就不善。 |
C.科学是保证国家民族进步富强、不受异化的必要条件。 |
D.人文是求善,而求善的前提是要合乎“真”,人文需要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有可能越搞越糟。 |
关于科学和人文的关系,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是“是什么”,人文是“应该是什么”,二者是共生互动的,就是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 |
B.科学和人文都是要在实践中探索、揭示客观实际规律的,科学揭示自然规律,人文揭示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的规律。 |
C.科学与人文,和而不同,就是说二者互相关联,但又有明显区别,因此能够互补,建立和谐发展的关系。 |
D.科学有科学的基础与精神,人文有人文的精神与内涵,否则就是残缺的,不利于个人、国家、民族的发展。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基因技术,将人与黑猩猩杂交,是反伦理的,是不符合人文精神的,必须坚决反对;而克隆人类似克隆羊,从医学上说,为了人类健康允许试验。 |
B.某地沙漠种树的事例,说明做事光求善愿望不行,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讲究科学,否则就会好心办了坏事。 |
C.“不处于‘交集’中的‘应该是什么’,也是一样”,意即有些人的精神思想,虽不科学,但不反善、不反科学,例如正当的宗教信仰,应允许存在;有的反善、反科学,比如邪教,就必须禁止。 |
D.科学人文互动互补,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特别是优秀的思维品质,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开放的形象思维的结合,更须二者互动互补才能产生。 |
请为本文加一个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