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社会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莲池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黛玉之死
                      高 鹗
  且说黛玉虽然服药,这病日重一日。紫鹃等在旁苦劝,说道:“事情到了这个分儿,不得不说了。姑娘的心事我们也都知道。至于意外之事,是再没有的。姑娘不信,只拿宝玉的身子说起,这样大病,怎么做得亲呢。姑娘别听瞎话,自己安心保重才好。”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又咳嗽数声,吐出好些血来。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天天三四趟去告诉贾母。鸳鸯测度贾母近日比前疼黛玉的心差了些,所以不常去回。况贾母这几日的心都在宝钗宝玉身上,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只请太医调治罢了。
  黛玉向来病着,自贾母起,直到姊妹们的下人,常来问候。今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睁开眼,只有紫鹃一人。自料万无生理,因扎挣着向紫鹃说道:“妹妹,你是我最知心的,虽是老太太派你伏侍我这几年,我拿你就当作我的亲妹妹。”说到这里,气又接不上来。紫鹃听了,一阵心酸,早哭得说不出话来。迟了半日,黛玉又一面喘一面说道:“紫鹃妹妹,我躺着不受用,你扶起我来靠着坐坐才好。”紫鹃道:“姑娘的身上不大好,起来又要抖搂着了。”黛玉听了,闭上眼不言语了。一时又要起来。紫鹃没法,只得同雪雁把他扶起,两边用软枕靠住,自己却倚在旁边。黛玉那里坐得住,下身自觉硌的疼,狠命的撑着,叫过雪雁来道:“我的诗本子。”说着又喘。雪雁料是要他前日所理的诗稿,因找来送到黛玉跟前。黛玉点点头儿,又抬眼看那箱子。雪雁不解,只是发怔。黛玉气的两眼直瞪,又咳嗽起来,又吐了一口血。雪雁连忙回身取了水来,黛玉漱了,吐在盒内。紫鹃用绢子给他拭了嘴。黛玉便拿那绢子指着箱子,又喘成一处,说不上来,闭了眼。紫鹃道:“姑娘歪歪儿罢。”黛玉又摇摇头儿。紫鹃料是要绢子,便叫雪雁开箱,拿出一块白绫绢子来。黛玉瞧了,撂在一边,使劲说道:“有字的。”紫鹃这才明白过来,要那块题诗的旧帕,只得叫雪雁拿出来递给黛玉。紫鹃劝道:“姑娘歇歇罢,何苦又劳神,等好了再瞧罢。”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紫鹃早已知他是恨宝玉,却也不敢说破,只说:“姑娘何苦自己又生气!”黛玉点点头儿,掖在袖里,便叫雪雁点灯。雪雁答应,连忙点上灯来。黛玉瞧瞧,又闭了眼坐着,喘了一会子,又道:“笼上火盆。”紫鹃打谅他冷,因说道:“姑娘躺下,多盖一件罢。那炭气只怕耽不住。”黛玉又摇头儿。雪雁只得笼上,搁在地下火盆架上。黛玉点头,意思叫挪到炕上来。雪雁只得端上来,出去拿那张火盆炕桌。那黛玉却又把身子欠起,紫鹃只得两只手来扶着他。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紫鹃唬了一跳,欲要抢时,两只手却不敢动。雪雁又出去拿火盆桌子,此时那绢子已经烧着了。紫鹃劝道:“姑娘这是怎么说呢。”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此时紫鹃却够不着,干急。雪雁正拿进桌子来,看见黛玉一撂,不知何物,赶忙抢时,那纸沾火就着,如何能够少待,早已烘烘的着了。雪雁也顾不得烧手,从火里抓起来撂在地下乱踩,却已烧得所余无几了。那黛玉把眼一闭,往后一仰,几乎不曾把紫鹃压倒。紫鹃连忙叫雪雁上来将黛玉扶着放倒,心里突突的乱跳。欲要叫人时,天又晚了;欲不叫人时,自己同着雪雁和鹦哥等几个小丫头,又怕一时有什么原故。好容易熬了一夜。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却心头口中一丝微气不断,把个李纨和紫鹃哭的死去活来。到了晚间,黛玉却又缓过来了,微微睁开眼,似有要水要汤的光景。此时雪雁已去,只有紫鹃和李纨在旁。紫鹃便端了一盏桂圆汤和的梨汁,用小银匙灌了两三匙。黛玉闭着眼,静养了一会子,觉得心里似明似暗的。此时李纨见黛玉略缓,明知是回光返照的光景,却料着还有一半天耐头,自己回到稻香村,料理了一回事情。这里黛玉睁开眼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便一手攥了紫鹃的手,使着劲说道:“我是不中用的人了!你伏侍我几年,我原指望咱们两个总在一处,不想我——”说着,又喘了一会儿,闭了眼歇着。紫鹃见他攥着不肯松手,自己也不敢挪动。看他的光景,比早半天好些,只当还可以回转,听了这话,又寒了半截。半天,黛玉又说道:“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说到这里,又闭了眼不言语了。那手却渐渐紧了,喘成一处,只是出气大,入气小,已经促疾的很了。紫鹃忙了,连忙叫人请李纨。可巧探春来了。紫鹃见了,忙悄悄的说道:“三姑娘,瞧瞧林姑娘罢。”说着,泪如雨下。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春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1.第1段中“黛玉微笑一笑,也不答言”,黛玉的“笑”,表达了她此时什么样的心理?
2.黛玉所焚之稿,一是她在从前病中寂寞时读《秋闺怨》有所思念而写在帕子上的《秋窗风雨夕》,一是大观园结社时所写之诗,试根据文中焚稿的具体描写,具体分析黛玉焚稿的心情。
(1)黛玉焚帕:“只见黛玉接到手里,也不瞧诗,扎挣着伸出那只手来狠命的撕那绢子,却是只有打颤的分儿,那里撕得动。”“黛玉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2)黛玉焚诗稿:“黛玉只作不闻,回手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他也要烧,连忙将身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时,黛玉又早拾起,撂在火上。”
3.黛玉临死之时:“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人们认为这是画龙点睛的神妙之笔,试具体分析好在什么地方?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紫鹃是黛玉的侍女,也是黛玉的知心,她处处照顾、安慰黛玉,是一个善良聪慧而又细心的姑娘。因此黛玉在临死前嘱托紫鹃一定要让她亲自把自己送回家乡。
B.小说最后一段写黛玉死后“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以乐写悲,虽然人们对这音乐来自何处的理解不同,但客观上,这音乐之声更加渲染了黛玉死时的悲凉的气氛。
C.在黛玉病重期间,贾母从来没有到潇湘馆来看望黛玉,贾府上下也没有一个人来过问,使黛玉得不到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这直接导致了黛玉的死亡。
D.这一段描写以细节描写最为突出,这些描写非常切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每一个细节都在平静中动人心魄,尤其临终前那一句“宝玉!宝玉!你好——”在无尽的语言中倾泻了黛玉的满腹幽怨。令人为之低徊,为之流泪。

E.黛玉是在宝玉和宝钗结婚之日死去的,因此她的死也就更具悲剧意义。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也是抗争者。正如她在《葬花辞》中所写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她以自己的死表现了人格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免 费
                   [美]雪莉·凯撒
 且说黛玉虽然服备晚饭,我的10岁的儿子走进厨房递给我一张纸,他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我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仔细地看了看,上面写着:
割草,5美元;
  这一周整理自己的床铺,1美元;
  去商店,50美分;
  你去购物我照看小弟弟,25美分;
  倒垃圾,1美元;
  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单,5美元;
  还有打扫院子,2美元。
  看着他满怀期待地站在那里,千万个记忆一瞬间闪过我的脑海。我接过那张纸,翻到背面,在上面写道:
怀你9个月,免费;
  为你熬夜,请医生为你看病,免费;
  多年来花在你身上的时光、为了你流过的泪、抚养你成长所付出的一切,免费;
日日夜夜为你担忧,将来还要为你操心,免费;
  给你忠告和教你知识,供你上学,免费;
  给你买玩具、食品、衣服,为你擦鼻涕,免费;
  儿子,当你把这些都加到一起时,妈妈付出的所有的爱都是免费的。
看完之后,儿子的眼睛里噙满了大滴的泪水。他望着我说:“妈妈,我真的很爱你。”说着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很大的几个字:“账已付清”。
1.请联系现实想像一下,当面对“儿子”开列的账单的时候,除了文中的应对方法外,“我”还能采取什么方法?请至少列举三种。
2.联系第1题,对比以上方法,你如何评价文中的“我”的方法,为什么?
3.请简要概括文中“我”的形象。
4.你认为这篇小小说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法律门前
                     卡夫卡
  法律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律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有可能,” 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律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旁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呢。”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都是些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惟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吗,”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1.“乡下人”为了要进“法律的门”苦苦等待了一生也没有进去,这说明了什么?
2.“乡下人”为什么那么渴望进入“法律的门”?
3.小说结尾画线句“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中的“乡下人”,显然是社会中最大集体的指称,它代表着大多数人,卑微的人,它相对于“法”的制定者而存在。
B.小说中的“法”既可以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又可以看成是人们所追寻的公理和正义。
C.小说中“法”门前的卫士是“法”的化身,他诱惑你进入,又阻止你进入。
D.“乡下人”临终前看见的“一道从法律之门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象征“法”的光芒,意在说明“乡下人”等待了一生终于见到了“法”。

E.小说的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找法”。其主要内容是“乡下人”向往“法”,却终身进不了“法律的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佚 名
  女儿家对门住了一户黑人,只有一个老头叫罗宾森。
  这片100多户人家的公寓里,除了女儿和一家日本人外,住的都是白人。可偏偏就有这么一户黑人,而且黑得 人!脸上身上油黑油黑,就好像黑色“奔驰”的车皮,连胡茬子和脸皮都分不出来,通身只眼珠和牙齿有两处白的。看样子可能是非洲移民中那个最黑的品种。否则,没有黑到这个份上的。他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往那儿一站活像只狗熊。不到两周岁的外孙女,见着他魂都没了,惊惧地瞅着直往女儿身上靠。“怕啥?我又不是只熊!”罗宾森蹲下来笑着对外孙女说。女儿翻译过来,我和妻子都笑了。可外孙女还是直躲。
  从他的眼睛和神态里可以看得出他很喜欢小孩,我们抱着外孙女走得老远了,他还呆呆地望着。
  我们走过公寓的出口处,外孙女见标志牌上栓着几个气球非常喜欢,盯着不走。拴气球是表示公寓里有空房招租的意思,我们当然不好随便摘下来一个给她。就在这当儿,罗宾森赶过来,一伸手摘下来一个红气球。他是这公寓办公室里的工人,他举着红气球在外孙女眼前晃动着,说:“来吧,让我抱一抱就把它给你。”外孙女看着飘荡的红气球,着实喜欢得不得了,可让他这个大狗熊似的人抱一抱,确实又有点害怕。
  “让抱一抱吧!”女儿动员外孙女。
  外孙女瞅着罗宾森直摇头。当女儿要把她递过去时,她竟“哇”一下子哭了。看来是宁可不要气球也绝不让抱。这真让罗宾森泄气。他一看没有办法,只好把红气球递给女儿,无可奈何地笑着对外孙女说:“唉,我真是一只熊。”我们又都笑了。他说罢好像还不太甘心,又在那儿瞅了外孙女一阵子才走。
  这片公寓住宅是在一片高低不平的林地上修建的,花木环绕,草坪衔接,环境相当幽雅、宁静,住户也多属文雅之辈,很少有高声喧哗的。这天,罗宾森门口却例外的有个女人超常规大声说了一些话。我问女儿怎么回事?
  她说是公寓办公室的人,斥责罗宾森把一只室内陈设的瓷瓶给打摔了,骂他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笨熊。打这以后,很多天我们再也没有见到罗宾森,待对门搬来另一户黑人工人,我们才知道他已不在公寓打工,搬走了。周六市内一家新的儿童玩具商店开张,大吹大擂地宣传开市减价三天。女儿开车拉着我们一起去给外孙女买玩具。一到门口,有个一人高的大黑熊模型,立在一个木墩子上。那大黑熊两条后腿站着,两条前腿朝前伸着,做人的形状稳稳当当立在那里,很是吸引人。许多孩子围着观看、笑闹。商店老板也真会别出心裁。我们也走过去,细一看,哦,眼珠子还在动弹,原来是个活人化装的。不过,外孙女却把他当成了真熊,又好玩,又害怕,不住用手指着嚷:“熊!熊!”
  不一会一阵铃声,从商店侧门走出一个马戏小丑,替换了“黑熊”。未曾想“黑熊”下来后,竟朝我们走来。“哈罗!”他向我们打了个手势,随即对外孙女说,“这回你看我是不是只熊?”
  啊!原来是罗宾森。
  这回他没有笑,我们谁也没有笑。
1.罗宾森起初说“我又不是只熊” 与后来说“我真是一只熊”,心情有何不同?(不超过10字)
2.公寓办公室的人骂罗宾森是“一只不会拿东西的笨熊”在小说构思上有何作用?(不超过40字)
3.为什么当“我们” 知道活“黑熊模型”是罗宾森充当的时候“谁也没有笑”?(不超过15字)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以“熊”为题,是因为罗宾森“黑得 人”且“身材不高,却粗壮得惊人”的形体特征“活像只狗熊”。
B.小说采用了白描的写法,未加多少艺术渲染,而罗宾森的形象却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C.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近似写实性质,意在给读者更多的真实感。
D.从小说对罗宾森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罗宾森是一个很喜欢小孩的、善良而有幽默感的黑人。

E.《熊》是美国社会的一帧剪影,它深刻揭露和鞭挞了美国社会的黑暗面——所谓“人权”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狗
                   刘国芳
  狗旺发迹后养了一条狗。
  狗是狼狗,高大、凶悍,狗旺的个子也是高高的,大块头,于是狗旺和狗站一起便应了那人高马大的话,当然,在这儿马应改作狗。村里人对狗旺是怎样发迹的不大清楚,既不见他劳累操作,也不见他终日奔波,倒是清闲得很,成天和三五个不知哪路来的朋友牵了狗玩。村上别的人家也是养了狗的。狗旺把狗牵出去,见了别家的狗便发一声唿哨,于是他那狼狗便雄赳赳冲上去,初时有些狗也敢搏斗,但往往被那狼狗咬得遍体是伤;久了,不再有狗敢搏斗了,见了,望风而逃。那些狗的主人便愤愤不平。当然,也仅仅在心里作不平状。
  见了人狗旺也会冲他的狼狗发一声唿哨,于是那狗仍雄赳赳地向人扑去;于是被扑的人或惊慌失措或东蹿西逃或跌跌倒倒或脸色煞白魂飞魄散。不过当狗快追到人的身边时狗旺还是会发一唿哨把狗喝住的,于是对方便气喘吁吁地骂:“狗旺,你妈的不是人。”狗旺不恼,笑一下,回答:“跟你开个玩笑嘛,又不当真。”
  若是边上有狗旺的朋友在,便会帮腔:“狗旺看得起你才跟你开玩笑。”
  对方便掉转身,吐口唾液呸一声。
  有时候狗旺不在,那狗也会在村子里转,见了孩子,那狗会突然向前蹿几下,作凶猛状,孩子哇哇地哭,喊爹喊娘;有些孩子过后还病、发高烧。于是孩子的父母便会走进狗旺的院子对狗旺说:“狗旺,你要好好管一下你的狗,它把我孩子吓坏了。”狗旺便懒洋洋伸个腰,然后说:“狗是畜牲,我怎么管得了。”
  这样说便让人很气愤,于是说:“你不管,我以后见着那畜牲打死它。”
  “你敢。”狗旺大喝一声。
  说话的人忽然就不敢说了。
  过后见了那狗,便横眉怒目,但也仅仅把脚跺两下,有锄头什么的在手,也只冲狗晃两晃,做打狗状,却不真打。狗似乎晓得这是假动作,不惊慌,还大模大样地往那人跟前走过去。后来狗旺被公安局抓走了。
  抓狗旺的那天还抄了家,搜出许多文物古玩。于是村里人晓得狗旺为什么白天清闲得很,原来他专在晚上做勾当,挖人家的坟撬人家的棺材板。这种罪是要判刑的。狗旺一去不归,于是孤单了那狗,整天莫名其妙地叫。有一天晚上还叫,当时是夏天,大家在外头坐着歇凉,狗叫起来吵人,大家烦了,都骂“那畜牲。”还有人说一声:“去打死它,看它还叫不。”
  都点头。
  于是在屋里把锄头什么的拿在手上,一伙人雄赳赳赶上门去,进了院,还把院门关上,狗没法逃了,于是被打得哀哀地叫。狗旺屋里是有人的,大喊:“莫打呀莫打,它是畜牲。”有人回答:“就打这畜牲,谁叫它平日作恶多端。”
  狗于是被打死了。
  出了院子大伙兴高采烈,有人说:“这畜牲早该打死它。”
  有人接嘴,说:“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
  这话说完大家忽然不做声了,还有人低下头,当中一位拿眼四处瞅瞅,见大家不再像刚才那样兴高采烈。
1.为什么狗旺的狗能够长期横行乡里,不仅欺负别的狗,而且欺负人?
2.小说多处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请写出两例加以说明。
3.大伙在听了“是啊,以前怎么没想到把这畜牲打死呢”之后为什么“忽然不做声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小说标题是《狗》,其主旨却在于写人。文中大量的篇幅写狗的猖狂,目的是为了衬托村人打狗的勇敢。
B.小说《狗》里的“狗”有很多:一条是狗旺的狼狗,另一条“狗”就是狗旺,就连一些村人也带有狗的奴性。
C.狗旺被公安局抓走后,村人突然都变得勇敢了,这说明村人在政策的感召下觉醒了。
D.小说寓意深刻,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不失为一篇佳作。

E.这篇小说很有点寓言的味道,它令我们想到的,不仅是这一拨“村里人”,而且包括我们自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