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后面的题目。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求。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一面镜子。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分)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村英文
——乡村纪事之一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
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她二话没说,满口答应,当下把自家柴垛移开,把落叶和鸡粪扫净,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家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她不知因何事上火,第二天一大早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帖,还是发了轿子?这不是你的地方,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谁得罪了,谁知道!”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两三个帮手,一担担地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后来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玉梅开始不说,实在气不过,才道出心中悲愤。原来她早上见天气不错,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呵,却发现谷堆上画有暗号,是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也太小看人了!我玉梅别说有吃有穿,就算穷,就算贱,就算讨饭,也不会稀罕你几粒谷吧?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为何不说她写了蝌蚪文呢?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
两家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一旦它们悄悄越界,必有来自敌方的石块,砸得越界者惊逃四散。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怎么也说不通,只能摇头叹气。
玉梅还说,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以前一直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自己有钱,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戳她的痛处吗?……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恍然大悟,反正什么事都往心里堵。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鳖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去撒谷喂鸡,见邻家的鸡过来了,也不会再次厉声驱赶,让两窝鸡快快活活地啄在一起。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自行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写玉梅骂鸡骂狗的一段话,言语犀利、流畅,表现出她的能说会道,显示出她的泼辣性格,为其后她与金花争吵并获胜作了铺垫。 |
B.本文刻画玉梅的形象,是通过她的行为渐次向读者展示:先是言语辱骂,再到驱赶对方的鸡鸭,进而写她对过去的交往事件产生谬想。 |
C.从玉梅“捂住嘴”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她的醒悟和吃惊,而“冒出一张大红脸”则表现出她为自己误解金花并做出错事而惭愧、内疚的感情。 |
D.本文多处使用伏笔的手法,金花在玉梅骂后的回应、事后不承认暗号、曾给玉梅买车票和戏票等情节都巧妙预示了金花的悲剧结局。 |
E.本文语言朴实无华,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因沟通不畅而产生误解、矛盾这一社会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根植“正能量”
若尘
“正能量”本是天文学的专有名词,其网络意思泛指一切给予人向上、给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
最近,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报道总是充满了“负面消息”,如职校生频繁跳槽、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学校充当“廉价劳动力”的贩卖者、顶岗实习乱象丛生、生源危机让部分职业院校濒临倒闭等。似乎,社会舆论环境并没有给职业院校正常发展、职校生进步根植“正能量”,相反,这些新闻报道正在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和判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而职校生也被社会另眼相看。
当然,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社会和公众对职业教育正常、合理的判断。但总体来说,职业院校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容乐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说:整个职业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劳动用人部门对职业教育最不满意的是人文教育,认为我们的学生不会做人。现在职业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升学竞争的失败者,他们的信心、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等需要特别关注,这些比技能更重要。
暑假过后,经历了中、高考,又将有一批初、高中生走进中职和高职的大门。相对于应试教育中的“成功者”来说,他们是中、高考的“失败者”,也许,带着失落与挫败感,他们走进了职校的大门。如果学校不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们的内心不能充满着“正能量”,这势必影响到职校生未来的发展。
职业教育产出的应是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好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最好说明。在职业教育整体“正能量”匮乏的大背景下,给职校生根植“正能量”,实属不易,甚至还有些聊以自慰的感觉,职业教育的从业者不得不在如此困难中迎头而上。
所谓的“正能量”,它指的是自信、乐观、务实、踏实、自立、自尊、自强等积极因素。笔者以为,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需要依托舆论环境的包容与进步,媒体对于职业教育正面形象的塑造,通过舆论的氛围加以引导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等;另一方面,要靠学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让职校生重拾这些积极的心态。学校自然义不容辞,担负起主要责任,但是,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避免一些片面理解。
首先,避免简单地以为开设几门课程就能改变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很多学者认为,与职业技能的传授相比,学校亟须加强人文课程的建设。一个问题是,职业院校的课程本就不少,人文课程的实施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无法保证,但是,依照笔者对教学的理解,这类课程的开设很多甚至大多以知识灌输为主,最终通过考试来衡量,很多知识也不过是考过即忘,与提高人文素养有多大相关,难以衡量。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这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渗透在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校园文化的浸染、社团活动的辐射、各类人文讲座的熏陶、各种技能竞赛的历练、毕业生的声名远扬等,缺一不可。职校生内心的“正能量”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大氛围中逐渐地重塑。
其次,落实到教育活动最实际的实施者身上,作为教师应注意方法的适当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教师们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往往会采用赏识教育、成功教育,因而职校生渐渐适应了表扬的、理想化的教育环境,甚至学生把实习想得很美:实习就是工作,实习就是拿钱,实习就是彻底脱离苦海。这种脱离现实的教育,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等到学生真正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才发觉,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心理期待与现实落差很大。
当然,给职校生根植“正能量”,学校自然担负起主要责任,但是,这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信给他们点儿阳光,他们也会灿烂。
(节选自2012年8月2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节》下列对于“正能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能量”指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
B.“正能量”指的是自信、乐观、务实、踏实、自立、自尊、自强等积极因素。 |
C.如果职校生的内心不能充满着“正能量”,这势必毁灭他们未来的发展。 |
D.关乎人生观、价值观等“正能量”的根植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
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对于需要避免的“片面理解”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避免简单地以为开设几门课程就能改变或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B,避免知识灌输,要重视提高职校生的人文素养。
C.教师应注意方法的适当性,避免理想化、空泛化的教育。
D.教师要避免脱离现实的教育,避免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对职业教育“负面消息”的报道不利于职校生根植“正能量”。 |
B.职业院校成长的环境氛围不容乐观,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本身需要更加充足的“正能量”。 |
C.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这种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该渗透在学校事务的方方面面。 |
D.在为职校生根植“正能量”的过程中,媒体舆论氛围的引导以及评价体系的转变起着主要责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的“心灵开放”与尼采的“精神自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庄子的哲学和尼采的哲学都是自由哲学。但是,他们所说的自由,并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力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而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他们虽然都崇尚精神性的自由,可是各人的精神自由却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
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说:“习惯使我们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他又说:“我感到它有如暴君般地在我的身旁,使生活的气息窒息。”他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认为“道德使人愚昧,它是创造新的更好的习惯的障碍”,并视基督教道德为“意志的疾病”的产物。
当尼采谈论精神自由的时候,他总是针对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所造成的人的不自由而发的。尼采也指出了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西方人的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人们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主见性、自尊心和自信力。可见,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基督教的灰黯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使人郁闷、禁锢的。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主张超越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在讲人的精神自由的时候,首先,庄子认为,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的,是人为的因素,即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在文化传统方面,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义礼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而在社会关系方面,他批评各种学派之偏见限制了人的思想,使人的心灵得不到开放。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但是,已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关系给人划上了许多框格规范,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其次,庄子认为,还有自为的因素,也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这种自为的因素,是由人的自我封闭的心灵造成的。所谓自我封闭心灵,也就是《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成心”是指人们具有主观成见,这种主观成见形成了人的自我局限的格局。“蓬心”是指人的视野的短浅,胸襟的褊狭,这种短浅视野和褊狭胸襟形成了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也是没有精神上的自由的。
为了从人为和自为的因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自由,庄子借助鹏鲲来打开广阔的世界,从宇宙的广场来安排人的精神活动。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有视野开阔,心灵开放,才能使自己达到“精神四达并流”,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摘编自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下列对于庄子和尼采所说的精神自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尼采所说的自由是一种精神性的自由,而不是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下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下的自由。 |
B.庄子哲学和尼采哲学的精神自由具有不相同的文化特性和哲学内涵,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自由哲学。 |
C.尼采对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尤感厌恶,他批评基督教的人生观,主张改变基督教的人生观而获得精神自由。 |
D.庄子认为,文化传统的规范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对人的限制和禁锢以及人的自我封闭心灵,束缚着人,使人不得精神自由。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尼采对于“固定的习性”深感厌烦,他认为习惯使我们的双手灵巧而头脑迟滞,使生活的气息窒息。 |
B.尼采指出,西方人失去了他们自己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力,所以思想被基督教的道德所奴役。 |
C.基督教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造成人的不自由,尼采指出,基督教的道德是奴隶式的道德。 |
D.基督教灰黯的使人郁闷的、禁锢的人生观给人们造成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压迫,尼采所讲的自由是为了反对这种人生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人为的因素使每一个人都变成自我中心,这就造成了人的自限自小,精神上失去了自由。 |
B.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庄子批评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仁智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性造成了束缚。 |
C.《齐物论》里所说的“成心”和《逍遥游》里所说的“蓬之心”,造成了人的心灵的自我封闭,束缚着人们,使人不得自由。 |
D.在庄子的世界中,认为人只要视野开阔,心灵开放,就能从人为和自为因素的重重束缚中超脱出来,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但它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烁着异彩。它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不但可以维系人的心态平衡,而且可以使人的感情沸腾、升华,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马斯洛语)。荀子早就提出音乐有“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烈情感特征。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就像让·保尔说的:“因为有了你,幽闭的心儿相互呼应起来;因为有了你,在荒漠中遥遥相隔的声音连接了起来。”同时,因为声波的谐振片能调节生物内部的平衡机制和促进新陈代谢,巴洛克时期音乐中的慢乐章,它每分钟六十拍的节律,正好和人的正常心跳一致,因此,常作为“维生素M(music音乐)”来维系人的生理、心理的平衡与和谐。美国在1934年成立了一家专门设计和制作各种场合所用的背景音乐和特种音乐的公司,叫“穆扎克”,它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十七个国家的几十万用户中去。听了这些音乐,秘书的打字错误可以降低百分之四十,而用于超级市场的音乐可以挽留顾客在店内多留三分钟……
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特别是青年人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所以我们得用一只“招风耳朵”来听它。有时,它以高度刺激(撕裂的吼声、震耳欲聋的电声、重低音)与高度单调(单一强拍的重复)相结合的高度自由、高度宣泄的摇滚乐出现;有时则沉醉于轻声唏嘘、低语回荡的“情调音乐”。这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在这里找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本我。
现代音乐由于它的实验性与超前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属于未来的。一方面,它表现了被异化了的现代人的孤独、无助的精神境界,同时反映了音源无限扩大后的光怪陆离、斑斓多彩的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既然有如此“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就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收。多元文化的“交叉感染”,“轻”“重”音乐之间的鸿沟已非泾渭分明,势不两立,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补充的了。“超级天才指挥”普列文一面身兼三个交响乐团的指挥,一面却在洛杉矶的夜总会里组织了一个爵士乐队。他说:“我唯一的原则是不论演员们做什么,只要他们不亵渎音乐就行。”美国作曲家格什温将爵士乐融入交响乐之中,创作了轰动乐坛的《蓝色狂想曲》,使他成为“爵士阵营和正统音乐之间的一个纽带”。法国作曲家米约的创作深受流行音乐的影响,在他创作的芭蕾舞曲《世界的创造》中只用了一个十七件乐器的爵士乐队;至于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干脆被称作“法国的—爵士的”,在他的《剧场音乐》《钢琴协奏曲》《维特勃斯克》和《交响颂歌》中,爵士乐几乎成了他的“母语”……
世界真奇妙,音乐有多好。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来听音乐吧!
(摘自陈钢《三只耳朵听音乐》)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典音乐是属于过去的音乐,作为一种健康、明朗的感情符号,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恒久不衰,闪烁异彩。 |
B.流行音乐是属于现代的音乐,它随着时尚风向不断变换,时而震耳欲聋,时而低语回荡,受到青年人的青睐。 |
C.现代音乐是属于未来的音乐,这种说法如从其实验性与超前性而言,是可以的,它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音响世界。 |
D.让我们竖起三只耳朵听音乐,就是要从古典、流行、现代音乐中感受世界的奇妙和音乐的美好。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表现真善美的古典音乐,能使心与心之间彼此关照沟通,这一点,得到了让·保尔很形象的解释。 |
B.“穆扎克”通过人造卫星将音乐传送到世界各地的用户中,用户听了这些音乐,都收到了预期效果。 |
C.摇滚乐与“情调音乐”风格迥异,是现代人的心理节律的两个极致,也是对人类“原始本体”的追寻和回归。 |
D.现代音乐“全信息”与“多功能”的音乐输出,要求我们应该有同样“立体声”“多声道”的耳朵来接收。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斯洛所谓古典音乐能使人达到感情的“高峰体验”,与荀子所谓音乐“入人也深”的特征相契合。 |
B.如果人的生理、心理失衡,最好是听听古典音乐,尤其是听听巴洛克时期的慢节奏音乐将大有益处。 |
C.爵士乐在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科普兰的早期作品中,几乎成了“母语”,说明爵士乐是其最擅长的表现手段。 |
D.普列文、格什温、米约与科普兰等音乐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了不同音乐之间可以走向相互渗透与补充。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意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涵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解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及其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的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的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置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对孔子提出的“畏天命”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畏天命”观念是孔子基于对“天命”的认识提出来的。 |
B.“畏天命”告诉人们,要敬畏自然,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C.面对“天命”,孔子是无力又无奈的,因此,他的“畏天命”观念包含着宿命论成分。 |
D.“畏天命”观念表现了孔子在大自然面前的明智和虚怀若谷的圣人气象。 |
对文中孔子的“人”与“天命”的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能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 |
B.孔子意识到了“天命”的存在、对人事的作用及前二者的神秘性,所以要“畏天命”。 |
C.“天命”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从而放弃对天命的追问,放弃人的主动性。 |
D.孔子提出的“学”与“思”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 |
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泛爱众而亲仁”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自然万物。 |
B.“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 |
C.在强大的“天命”面前,孔子提出“畏天命”思想,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
D.本文认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