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诗经》中的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的屈原,则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文有删节)
从全文看,第①自然段中“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对这句话的解说理解准确的两项是是( )( )

A.屈原以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伟大的个性一定会从这血泊中挺起。
B.屈原很执着的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种种委屈,从他的诗中可以读出一个不愿屈服的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
C.《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D.屈原《离骚》等篇章中显露出的尖锐个性,是政治理想破灭之后对社会邪恶势力激烈的抗争与反击。

E. 屈原的诗歌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是他把忠君爱国与坚持个性剥离、心灵摆脱这一矛盾纠缠之后的个人愤怒的喷发。
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将这二者进行了比较。
自选角度,对第自然段中的划线句进行赏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共13分)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4分)


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2分)


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十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格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迅渐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足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走“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现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走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
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B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
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
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
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
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
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
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

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
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
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
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
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说说“律师”
韩栋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恒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粲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1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古作“”,《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2007牛第7期,有删节)
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
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人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人汉语系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语言的发展最直观的表现之一就是新词的产生。人们在和别的民族交往过程中,不断会传递一些新的词汇。这些新词传进来以后,往往有几个层面的意义。最表层的就是表现新事物。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麦克风就是一种外来的新事物,中国原来没有这种事物,你必须用这个新词描绘它,给它进行定义。那么在这个表层之下,还有进一步的意义,就是一种新的知识。人在麦克风之下说话为什么声音这么大?声、光、电知识告诉人们声波怎么转化成电磁波等等,这是一种新的知识。在这种新事物、新知识之下,还有一个层面影响更深远,就是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价值体系,用现代的话说叫新的话语系统,这是更重要的!新词的引进,实际上就是一种新事物的引进,新事物包含着新知识,新知识之下孕育一种新的概念、新的价值体系、新的话语体系。这些新的观念、新的话语体系必将导致社会的变化。
新词引进说明,在人类交往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总是在互相影响。我们通过观察中国近代词汇以及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词汇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实际上语言也是非常“势利”的。从道理上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影响应该是相互的、平等的、双向交流的。但在实际情况中,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单向的,即从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要想取得与他人的平等权,自己的经济、文化、政治要足够发达、强大。
在近代以前的东亚文化圈之内,中国文化确实是最优秀的,影响了朝鲜、日本等。但近代中国却通过对日本新词的引进来了解西方。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是先于日本被西方打开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先于日本。日本在开始明治维新的时候,还通过中国来了解西方,比如铁路、选举、细胞等词汇,就是日本从中国引进的。后来中国落后于日本,反而不得不从日本大量引进新词。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整个社会在近代开始的时候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这种“师生易位”说明,想以保守、封闭的方法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结果适得其反,在许多方面更加被动。语言的影响力是以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作为载体的。当下在全球也出现了一股“汉语热”,恰恰是我们打开国门逐渐融入世界、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结果。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增强国力,中国的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才能有吸引力,中国的语言才有可能在世界被广泛地使用。
(选自2007年4月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根据文意,下列对“新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词的产生。
B.一种新词的出现就表示一个新事物的出现。
C.新词的出现必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变化。
D.新词进入到人们的语言中,就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济文化发达,这个民族或地区所用的语言有优势,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就受它的影响。
B.中国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比其他国家强,所以中国的文化、语言就深深影响了东亚文化圈。
C.语言也会非常“势利”的原因是语言的影响力很强烈,语言的发展也能导致社会的变化。
D.在近代,中国整个社会对西方的语言及其带来的知识,采取的是一种抵制、排斥的态度。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的广东经济发展飞快,于是粤语北上,形成了粤味普通话。这表明了经济发展对语言、文化取得“平等权”的重要性。
B.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汉语热起来了,英语的“强势语言”地位也受到汉语的严峻挑战。
C.作为一种发展,网络语言也会慢慢进入包括媒体在内的各个领域,出版物上的“网语”也会越来越多。
D.生活中那些“自领”们说话时不时夹杂英语,就隐含着一种愿意使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语言的心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清晨,我在城市的河边散步,城市还没完全醒来,大张嘴巴睡得很香,它的蛛网一样细密、麦芒也似尖利的牙齿疏可走马,密可罗雀,它的肠是盘曲环绕的街道,胃是钢筋水泥的楼群,而人类就行走和居住其中。它轻轻咂嘴便有血肉横飞,牙齿微挫就有魂销魄散。我感慨城市人越来越不好当,想当城市人你首先得学会喝变质的水、呼吸发臭的空气、吃陈年的粮食、吐黑色的痰、患古怪的病、住鸽子笼……
城市是个能量的怪物,这个可怕的能量的变种,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成长的。
它所拥有的能量都是人类轻率地赋予它的。它在以往已经制造出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它仍将在以后继续制造出这样的灾难。假如人类不能最终将这种分崩离析的能量回收和利用,那么21世纪等待人类的,将是能量与能量的持续不断的交换和较量,直至耗尽物华天宝和人类的生命。
天地生养万物,也生养人类。人类之成为佼佼者,便是因为善于吸收自然界的能量。如同阴阳正反大小多少在自然界共生一样,善恶美丑好坏正邪也在人类社会并存。这种天人合一的能量足以使人类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却因为人类中枢神经时常短路导致弱视和动作机制失控,在释放这种能量的同时滥用了自然的信任,使阴阳裂变,正负相逆,两极分化,取之于自然的巨大能量反过来又重创了自然。
什么是污染?污染其实就是物质的错位,碱放进醋里,油泼在火上。什么是破坏?破坏就是能量的失衡,火车脱轨,飞机失控。
不妨现在就把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的行为置于时空的放大镜下正反两面细细审视,正着看我们人类的创造实在丰硕而且伟大,反着看却觉得我们人类有时候实在渺小而且可笑。
当能量怪物含化太阳时,冰箱中最后只剩下一条冻鱼,那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等繁华散尽之日,尘埃落定之时,纤毫毕现之际,悔之晚矣。
诗曰: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在时若不思,思时已不在。
下列对文中“变种”一词的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是个能量的怪物,它正在吞食人类的资源。
B.城市是不断变化着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成长的
C.城市所拥有的能量都是人类轻率地赋予它的。
D.城市在其所拥有的能量不断制造环境污染和生态灾难。

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城市所拥有的能量都是人类轻率地赋予它的,这个可怕的能量的变种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B.如果人类短视,在释放能量的同时滥用了自然的信任,使取之于自然的巨大能量反过来又重创自然,必将自食恶果。
C.21世纪是能量与能量持续不断的交换和较量的世纪,是耗尽物华天宝和人类生命的世纪。
D.不能只看到人类的创造丰硕而且伟大的一面,还要看到人类有时候实在渺小甚至可笑的一面。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垃圾实际上是放错了位置的宝贝,如果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人类是可以将这种分崩离析的能量回收和利用。
B.自然界的能量足以使人类与宇宙万物共存共荣,而人类使用自然界的能量的时候却时常导致自然界受到伤害,而自己也受到伤害,可见人类有时也是愚蠢可笑的。
C.文章开头,作者对城市生活进行了一番描写,抒发了一番自己感慨,表明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恶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D.“等繁华散尽之日,尘埃落定之时,纤毫毕现之际,悔之晚矣”意在提醒人类在吸收自然界的能量时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