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2014年“中秋”小长假,我国消费品市场供应足,需求旺,生活必需品价格无异常波动。据商务部监测,9月6日至8日,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6%。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分析,“中秋”市场呈现几大特点:一是商品市场多姿多彩,消费结构升级明显。金银珠宝、手机、液晶电视、数码产品等成为市场宠儿,高端智能手机、数码相机、iPad等数码产品受到年轻人追捧。二是文化休闲受欢迎。节日期间,各地书店、图书馆、科技馆人气旺。上海科技馆推出一系列体验动感探索科学的活动,大连市新华书店长假日均营业额较平日增加50%以上。三是城市近郊和风景区趋热,农民得实惠。四是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五是资源节约在中秋节有所体现。在今年的中秋礼品市场中,高档白酒、精致月饼以及鲍鱼、人参等贵重礼品不再吸引大众眼球,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茶叶礼盒等成为市场的亮点。
请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一下近几年“长假”消费热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根据今年“中秋”市场呈现出的特点,谈谈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14分)
厚厚、稠稠的“老酸奶”以地道、传统、天然的特点,成了时下食品新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但是,随着它越来越受欢迎,大家也开始关心,老酸奶为什么比一般酸奶贵?是否更天然、更安全、营养价值更高?最近,一则网帖更是把老酸奶卷入了添加剂风波。有网友称:所谓“老酸奶”,其实就是明胶、琼脂等植物胶+增稠剂,并非厂家说的“奶很浓才很稠”,多吃无益。时至今日,假药、假酒、假香烟、假奶粉、假疫苗、假的和盗版的音像制品、假文凭、假军车等等,假的东西是层出不穷,人们感觉到假的东西是越来越多。
(1)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假货盛行的原因。
(2)请你站在消费者、企业、社会和国家的角度为打假提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传承雷锋精神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某校高二(1)班同学决定开展以“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观点展示】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围绕“雷锋精神有没有过时”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发言,大家普遍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虽然不同年代的社会环境不同,但它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善待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且还应随着社会进步不断增加新的内涵,雷锋精神会历久弥新。”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同学们观点的合理性。
【实践雷锋精神】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被无数“雷锋”感动着,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学习雷锋精神转化为日常实际行动。
为切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请你完成以下活动设计。(举二例并写出原理依据)
标语 |
具体原理 |
例:干一行爱一行,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 |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
例1 |
|
例2 |
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已于2013年2月19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10多年来,中国涌现出的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集中展示了我国的“精神脊梁”,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结合材料,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回答:
(1)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何关系?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材料一从1999年起,寿光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菜博会”不仅是经贸往来的平台,而且是集中展示蔬菜文化的舞台。从最初在场馆内展示蔬菜瓜果,到举办新闻发布会,再到建设专用网站,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领略到寿光蔬菜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分析大众传媒在蔬菜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材料二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瑞典的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它在不失自我风格的前提下走上现代化之路,那些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备受当地人的珍视。历史遗留下来的砖质建筑和木质建筑都要重新利用,在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保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整体结构协调一致。
(2)运用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材料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文化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以高水平的“美丽”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市场的规范化,不断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寄予每个自觉的个体,真正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丰富生态,让中华文化的魅力绽放 “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在美丽中国的建设中如何发挥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