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 (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语段甲处应填______;乙处应填______
A.糊里糊涂 | B.迷迷糊糊 | C.模模糊糊 | D.稀里糊涂 |
引文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
A.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 B.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 |
C.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 D.对话描写肖像描写 |
下列对划线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 )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亲切。 |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
结合全文,下列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狡猾”一词贬义褒用,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孩子对老师内心世界的洞悉) |
B.“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句中“接近”和“爱好”的位置可互换,换后也能很好地抒发“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
C.“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
D.“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
阅读下列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昆虫
昆虫也能供人类当食品吃?是的。现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生物学学院内,一位女教授胡列塔•拉莫斯•埃洛蚀伊正领导着她的动物专业研究小组,研究着将昆虫当食物的课题呢!
其实,早在许多年以前,在那些因受地理条件限制,发现农业生产有困难的地区,如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人们已经把昆虫作为食物了。有的还作为粮食来吃哩!即使在一些发达的国家里,如美国等,专门商店或饭馆、餐厅里也经常出售用昆虫做的罐头或菜肴,较多见的是蚂蚁、蛾蝶、蛾状毛虫,蜜蜂幼虫、蚕蛹、龙舌兰红囊、蜜蜂等。
至于在墨西哥,人们食昆虫同样是家常便饭的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9个州的居民爱食昆虫,所食的昆虫种类多达57种,主要的有蚂蚁、直翅目昆虫、甲虫、蝉,甚至苍蝇、蚊子、臭虫、黄蜂、白虱、蜻蜓、蝴蝶等。
不过,女教授和她的助手们的研究成果表明,昆虫身上确实含有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种营养,甚至比一般动物所含的价值还高。以蚂蚁一类昆虫来说,每100克含蛋白质为20.4克。而100克鸡肉和鱼肉所含蛋白质分别是20.2克和18.9克,100克蛋类所含蛋白质更少,仅6.4克。其他像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100克蚁类所含的量也要比100克鱼、肉、家禽等所含的量高得多。因此,女教授认为,人类在缺乏其他粮食作物的情况下,只有昆虫才可用作代用品。换句话说,人类如果有系统地加以利用,那么昆虫定将成为未来的可信赖的食品。文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 (2分)
划线句所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分)
说“昆虫”是“人类未来的食品来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2分) ( )
A.早在许多年前,不少国家就有人吃昆虫。 |
B.如今在一些发达国家仍有昆虫菜肴。 |
C.在墨西哥,人们吃昆虫是家常便饭的事。 |
D.昆虫身上确实含有人类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种营养,甚至比一般动物所含的价值还高。 |
阅读《安恩和奶牛》选段,完成后面小题。(共6分)
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那么,它是已经卖出了不成?”那人问道。
“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
“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究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可是他打断了她:
“难道你站在这里就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
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的打算没有什么不好的,不会对别人有什么恶意……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文中写有人出大价钱买牛,“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如何理解她的“坚决”和“窘迫不安”?
“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中这样具体指什么?“只好”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内在的洁净
毕淑敏
①现在的女子,对于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多了。每年都有流行色,如果你还穿着去年的流行色,那就是落伍,就是老土,就是搁浅在时代潮流沙滩上的孤独苦蚌。
②有一次,我得到一个邀请,担当某服装委员会的顾问。会上,坐在邻座的是一位对服装颇有研究的先生,我和他聊起来,问,你们每年的权威发布,都依照什么原则呢?
③那位先生一笑,说,毕作家,你太认真了。流行色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复杂,不过就是一个概念。你想啊,服装这个东西,是要提前做准备的。不能天气已经很热了,才做薄薄夏衣。也不能寒风刺骨了,才张罗棉袄。特别是面料,更要有提前量。那么,大家根据什么来制定计划呢?简单地说,就要开一个会,大家坐在一起,讨论一番,定一个主色调,然后还有一些辅助的色系,最后就按这个原则去生产了。到了那个季节,街上就都是这种色系的衣服,流行色就开始流行了。
④我听得似懂非懂,说那么如果这个色彩今年流行不起来怎么办呢?那位先生可能觉得我顽冥不化,蔼然教导说,这怎么可能呢?大家都要穿新衣服,新衣服是从哪里出来的?还不是厂家做出来的吗?只要所有的厂家都齐心合力,都出产这个颜色的衣服,当然就会流行起来啊!再有了,我们既然制定了这个策略,就会大张旗鼓地宣传,比如说环保啦,沙漠啦,海洋啦,太空啦……找概念啊,开动一切机器来轰炸。另外还有一个法宝,就是让偶像代言。年轻人喜欢从众,一看他们心仪的艺人都穿上这个衣服了,当然会趋之若鹜……
⑤听到这里,我只有拼命点头的份儿了,我就是再愚笨,也明白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之下,流行色当然生命力蓬勃。
⑥那位先生看我茅塞顿开的样子,表示满意,说,如果你是生产厂家,你会怎样想?
⑦我说,那还用问?当然是希望买我衣服的人,越多越好。
⑧那位先生说,对啊,人心同理。要是谁都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服装厂还不得关门?所以,每年的流行色一定要和上一年的有所不同,让你不能以旧充新,鱼目混珠。再有就是造舆论,让你觉得自己穿的不是流行色,就有一种自卑感,不入流,被社会抛弃……这样的舆论氛围一旦形成,从众心理浓厚的人,就会被裹胁而进,成了流行色的俘虏。厂家就会微笑。
⑨我说,如果我硬是不买流行色,你们能怎么样呢?
⑩那位先生和气地笑起来,说,那我们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跟着流行色走的人,通常分两类。一种是特别贫穷,他们原本就没有能力不停地置换服装,所以,也不是服装行业的消费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再有一种,就是特别有品位的人,他们不在乎流行什么,只在乎什么东西对自己是最适合的。对这后一种人,我们也是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啊。
⑾那一天的会议,让我获益匪浅。这位先生犹如奸细,让我获取了关于服装的真实情报。也许对于时尚中人,这些都是常识,但对我这样一个服装盲来说,的确醍醐灌顶。我想,我似乎不能算作买不起衣服的人,但也绝对不是有独立见解,能孤傲地挺立于潮流之外的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何在光怪陆离的现代服装海洋中,安然自得地驾着自己的小船,吟唱渔歌呢?
⑿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衣物的洁净,不追赶时髦。因为流行色的实质,多是商人的利益。它铁定了主意让你总是气喘吁吁手忙脚乱地追赶潮流。我不需要那么多的衣服。如果你的衣服有污渍,无论它多么华贵,在没有清洗干净之前,不要穿着它出门。华贵表达着你的财富,而洁净证明着你的品质。
⒀衣服只是外包装,内在的精神洁净才是最重要的。阅读②至④自然段,简要概括“流行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①
②
③品味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何在光怪陆离的现代服装海洋中,安然自得地驾着自己的小船,吟唱渔歌呢?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为什么“内在的精神洁净才是最重要的”?
读完文章后,请具体谈谈我们面对流行色的方式及理由?
①方式:
②理由: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信息化浪潮中的中国教育
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信息化浪潮推进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体制和模式也受到巨大冲击。信息化对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推动着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②信息化改变教育环境。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校园、课堂等教育环境将转变为由网络架构、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所组成的新型教育环境。在新的教育环境中,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进而产生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用信息化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③信息化改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教学的完成必须依托于学校等实体。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系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校园,传统学校、网络学院、虚拟开放大学等共同构成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受教育者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面授方式获得知识,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足不出户异地接受教育,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在一个虚拟的教室中进行课程学习和讨论。电子学校将融入我们的生活。
④信息化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教育改革创新步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网络技术,能够有力促进教育系统的重新组合和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来,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配备信息化装备,并在教学、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推动了教育改革与转型。着眼于这种趋势,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开放式的教育网络,最大程度地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⑤信息化改变教育评价标准。知识和人才是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基本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应用更为重要,信息化环境下的知识观更强调“怎么做”。因此,传统以知识拥有量和知识运用能力为判断标准的人才观将被素质型人才观所代替。素质型人才观更加注重人才的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在信息化时代,道德是人才的灵魂,体力和智力是人才的基础,信息和网络能力是人才的主要特点,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
⑥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同时,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来源:2013-09-02 中国教育信息化网)下列对全文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信息化可以推动教育革新。 | B.信息化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
C.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 D.加快信息化进程的必要性。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教育者需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工具,更需要用信息化的理念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
B.在信息化环境下,电子学校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等为学生提供异地教育,可见电子学校能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校园。 |
C.学校在教学、科研、教学教务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配备信息化装备,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同时更好推动了教育改革与转型。 |
D.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这样才能为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信息化对教育发展促进作用的一项是()
A.学校每年暑假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让更多的教师借助电子设备立体呈现课堂,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
B.某学校为了给学生书包“减负”,要求家长统一购置电子移动设备。 |
C.某网站针对传统课堂无法满足当下学生学习的需要,推出了网络视频教学课程。 |
D.为了营造家校沟通的良好氛围,更好促进教学,学校与中国移动联手建立了“一起成长网”这一网络平台。 |
夏日原野上的追赶季栋梁
⑴我常常在想,生命里最有意义的事,往往就静默于你的生命之中,然而却会在你生命的某一时刻,呈现出强烈的意义来。它将会对我们产生恒久的影响,会成为我们一生中一直闪亮的灯塔,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航线和生命的质量。
⑵那是一年夏天的事。我在山里放羊。山坡下有一块瓜地。酷烈的阳光将西瓜熟透的气息一丝一丝地逼入我的体内。看瓜的是一个老人,他一直闭着眼睛躺在一个草棚子下面。我想他一定是睡着了。这大夏天的正午,太阳把人身体里的力气一点点都蒸发了,连那棵把根扎了不知有多深的老树,都像在开水锅里煮过一般,叶子卷得扯都扯不开,他不睡着才怪呢!瓜地里的西瓜像一个个孩子一样顽皮地瞪着我,如果能抱着一个大西瓜狼吞虎咽一气,那该有多爽啊!
⑶我终于鼓足了勇气,一个猛子扎进瓜地摘下一个大西瓜,但就在这时,我的背后传来一声大喝,我抱上瓜就跑。虽然他的大喝带给我极大的恐惧,但当我抱着瓜开始跑的时候,我充满了自信。想想吧,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要追上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简直就是龟兔赛跑!我抱着瓜回头看看那个追过来的老人,他腿脚不太利索,跑起来的样子很好笑。我心里在笑他,他怎么就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追上我呢?
⑷夏日的田野是富有的,到处是绿色。我就在这样的田野里像一只被追赶的兔子一样奔跑着,并不时回过头去看看那追赶我的老人。他一瘸一拐地追着。我跑一段,就停下来向他举举手中的西瓜,然后继续往前跑。耳边的风掠过我的头发,像母亲手中的梳子梳过一样轻柔而舒适。我的奔跑将深藏于绿色之中的兔子、狐狸、山猫惊动起来了,野鸡、麻雀、鸽子也从草地上翔起。整个田野更显得繁华而富有,我甚至有些喜欢这种被追赶下的奔跑了。
⑸我跑出老远,心想他一定停下来了吧。可回头一看,他依然一瘸一拐地追着。我只得又将西瓜向他举了举,继续往前跑。
⑹在夏日的炎阳下长时间奔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已经气喘吁吁,嗓子像吃过辣子一样干涩燥热,衣裤像水洗过一样贴在了身上。我有些支持不住了,但老人依然在一瘸一拐地追赶。看得出来,他没有放弃的意思,仿佛他丢失的不是一个瓜,而是别的什么东西;而且似乎他也乐意在这夏日里无遮无拦的田野上做一个追赶者。
⑺我开始困惑了,他要追到什么时候才算个尽头呢?但有一点我很明白,只要他不放弃,就会追上我的,一定会追上我的!
⑻西瓜地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他的追赶像一片巨大的云彩投下的阴影笼罩着我,我跑不出去。【A】这就像马在风中跑,马比风的速度快,但马永远跑不出风的世界。我害怕起来了,人一害怕骨头就酥了。我不得不放弃。我将瓜放在了路上,跑到远处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看着他一步一步逼近,最终到达西瓜跟前。他抬起头看看我,然后像一个将军拎起敌人的首级一样将西瓜拎起来看看,又将西瓜放回原地,转过身一瘸一拐地归去了。
⑼【B】他归去的样子颇有凯旋的意味。
⑽这件事已经很遥远了。这些年来在社会上东奔西忙,我会时不时想起那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想起看瓜老人那一瘸一拐的身影。(选自《散文》有删改) 文中“我”在被追赶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请在原文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
()——喜欢奔跑——支持不住——()——()本文语言富有意蕴、令人回味。文中有两处划线句子,请任选一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完成批注。
我选【】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家写作一般都尽量避免用词重复,可本文作者在写这个看瓜老人时,竟多次用到“一瘸一拐”这个词语,你觉得这是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有人认为文章开头第一段与这场“夏日原野上的追赶”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删掉,你赞成吗?请简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