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 (乙)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语段甲处应填______;乙处应填______
A.糊里糊涂 | B.迷迷糊糊 | C.模模糊糊 | D.稀里糊涂 |
引文主要运用的描写手法是:( )
A.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 B.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 |
C.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 D.对话描写肖像描写 |
下列对划线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 )
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 |
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亲切。 |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
结合全文,下列语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狡猾”一词贬义褒用,形象的表现了一个淘气孩子对老师内心世界的洞悉) |
B.“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句中“接近”和“爱好”的位置可互换,换后也能很好地抒发“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
C.“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
D.“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云南的歌会》
1. |
依照示例,概括选文所表现的不同的"美"。 →→(示例)女孩子歌声的淳朴本色美。 |
2. |
试举一例说明作者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3. |
有人认为,选文花费笔墨描写自然景物属偏离"内容"与"主旨"之败笔,你的看法及理由是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12分)
爱是那杯大红袍
①秋雨沙沙作响,如泣如诉,带来些许凉意,那剩下的几片败叶在树上痛苦的摇曳,勾勒出无限凄凉。空中南飞的雁群不时撒下几声嘲讽,灰暗的乌云让我倍感压抑。考好,再考砸,人生的悲哀莫过于大起大落后的一蹶不振。
②推开家门的前一秒,我还在纠结是坦白还是抗拒。但当我看到爸爸正用阴云密布的眼神看着手机,我猜到“家校通”(指学校将学生的成绩用短信通知家长)已将我的耻辱暴露无遗。看到我回来,爸爸将他的目光从手机游移到我身上,用一种非常奇特的目光看了我许久。没有长吁短叹,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暴跳如雷。他只是很平淡地让我把茶具摆到阳台,要我和他一起品茶。
③爸爸煮好一壶水,端着茶壶走了过来。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爸爸撕开一包大红袍,那是爸爸参加比赛获一等奖得来的。对于他而言,这包茶叶意味着三个月的准备和五个小时的对抗,他平时舍不得拿出来。在今天这个毫无庆祝意义的日子,我爸竟撕开了那包大红袍茶叶。
④一丝一丝的茶叶紧缩着,被打入紫砂壶中。在沸水中起起落落,翻滚不停。爸爸盖好杯盖,看着我。我低下头,避开了那双犀利的目光。“这茶啊,是一门艺术,得讲究方式、方法,要心平气和,方能泡出一壶好茶……”我爸开始了给我讲授如何泡茶。见我不回话,他提起茶壶,一柱茶水冲出壶口,跃入茶杯,盘旋良久,几片茶叶也随之旋转。当最后一滴茶水溅起的水花冲上来时,我再也挡不住缭人的香气,吹了几下,便一饮而尽。没有想象中的甘甜与清新,只有一股温暖的苦涩,我喷了出来。
⑤爸爸看了看我,把那半壶倒了,又重新冲了一壶,倒上一杯,说:“再试试。”我摇了摇头,但又很好奇,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又喝了一杯。这一次,后来之甜冲淡了先前之苦,这杯茶,令我心旷神怡,更加激起了我的好奇。爸爸微笑着,意味深长地说:“茶道如人生,一次苦涩阻止不了甘甜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品第二杯;一次失败阻止不了成功的命运,关键在于敢尝第二遍;你的一次考砸阻止不了之后的考好,关键在于敢迎下一次。现在,我们把这杯茶喝完,预祝你用最好的方式赢得下一次月考的成功。干杯!”
⑥我学爸爸的样子,一口一口地呷,细细地品味那大红袍里的爱。它是苦的,却不像黄莲;它是甜的,却不像密汁。它先苦后甜,先淡后浓,清新淡雅,甘甜宜人。它正如我爸的爱,不华丽,不做作,却让我重拾勇气与信心。
⑦秋风阵阵,寒意依旧,但那杯热气尚存的大红袍似一缕阳光拨开我心里的乌云,温暖着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的记忆,那一丝温暖,驱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严寒。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本文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第③段中“深秋的上午没有一丝阳光,秋风瑟瑟”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⑤段爸爸“意味深长”的话,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爸爸将深深的爱寄托在那杯大红袍上,因此作者认为爱是那杯大红袍,那你认为爱还可以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
答: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寻人启事
①读寻人启事的时候,女孩正坐在长椅上,浓浓的树荫牢牢笼罩着椅子,这就像母爱,寒冷而郁闷,女孩无言。
②用女孩的逻辑讲,母亲不疼她,母亲除了爱好挣钱之外,最大的偏爱就是限制她、苛求她。必须、不准、专制、独裁是女孩给母亲的定义,并作为对母亲的代称。
③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女孩蓄谋已久了。女孩在留下这样一张纸条后,终于把计划变成现实:“妈,我走了,按您的意思去把铁变成钢。别找我,我会活得很好。别忘了,我很漂亮。”
④读这留言,女孩感到报复的快意。 令女孩满意的是,母亲第二天就调动了 A 市的新闻媒体,为女孩登了寻人启事:吴小雪,女,16岁,身高1.6米,瓜子脸,肤白,大眼睛,身穿浅红色连衣裙……有知其下落者,请与×××联系,联系电话:×××,定重谢。这要花很多钱的,能让母亲花不必要的钱,女孩心里高兴。
⑤你永远找不到我。女孩甩头向火车站走去。在 B 市,女孩卖报、做工。只有在离家的时候才能品味出家的温暖。
⑥半个月后,母亲把寻人启事散发到了 B 市,这次的寻人启事颇有一些检讨书的味道:女儿,回来吧,妈不再…不再…。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摇摇头、咬咬牙又去了 C 市。
⑦每天晚上抱着寻人启事的报纸入眠,已经成了离家后女孩的一种习惯。在 C 市的两个月里,没有新的寻人启事,女孩感到失落和不安。
⑧后来,女孩终于在《 C 市日报》上找到了一篇与自己有关的文字,但不是寻人启事,而是一则生日祝福:“女儿,生日快乐!”短短的几个字让女孩失眠了。 给母亲打电话,女孩第一次拨通了那个自己私下默念过百遍、千遍的号码。“此用户寻女未归,请留言。”挂上电话,女孩已泪流满面。
⑨合同期总算结束了,女孩风尘仆仆赶回 A 市,她颤抖着按响了门铃,开门却是个陌生人。原来,为了筹资找女儿,几天前,母亲将房子卖掉,去了南方。
⑩第二天,报纸上多了一则启事: 寻母,速归。 结合全文,说说女孩为什么觉得母爱是“寒冷而郁闷”的?(2 分)
答:第⑥段“女孩开始惭愧,可不能就这么投降,女孩摇摇头、咬咬牙又去了 C 市。”请你分析这句话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划线处的三处 “寻人启事”经过A、B、C三个市,地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请你分析母亲内心分别有什么变化?( 2 分)
答: 第一处:
第二处:
第三处:祝福、关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女孩与母亲终于见面了,如果你是女孩,你会对母亲说什么?(2分 )
答:
阅读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嗽着,动了动眉毛。“不错。 ……这是谁家的狗?这种事我不能放过不管。我要拿点颜色出来叫那些放出狗来闯祸的人看看!现在也该管管不愿意遵守法令的老爷们了!
……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几段文字描写了奥楚蔑洛夫的()等方面。
A.语言、动作、神情 | B.语言、动作、心理 |
C.语言、动作、外貌 | D.外貌、心理、动作 |
“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与前面文章中描写奥楚蔑洛夫神情的语句“拧起眉头”形成对比,这一对比有什么表现作用。()
A.两副截然不同的嘴脸,不仅看出奥楚蔑洛夫媚上到无耻的地步,更可以看出他“变色龙”的本质。 |
B.可以看出奥楚蔑洛夫作为警官很为难 |
C.说明奥楚蔑洛夫跟将军的哥哥很熟 |
D.说明奥楚蔑洛夫因将军的哥哥而恐慌害怕。 |
文中奥楚蔑洛夫两次说“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表现了他( )
A.故作惊讶,向上级讨好、献媚。 |
B.听到将军哥哥的到来,感到惊奇。 |
C.听说狗的主人是将军的哥哥而恐慌害怕。 |
D.自责自己粗心,不知道将奥楚蔑洛夫军哥哥的到来。 |
奥楚蔑洛夫夸赞小狗及与狗说的一番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他( )
A.对小狗的喜爱。 | B.对上阿谀奉迎的卑劣无耻的丑态。 |
C.变色龙的本质。 | D.媚上欺下以及变色龙的本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葛闪
①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20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洛宁总是背着一个大口袋,艰难而坚毅地行走着。
②洛宁11岁,是云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皮肤黝黑,身形瘦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的“怪人”。同样,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
③从几个月前开始,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的除了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看起来颇有重量。上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的时候,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班上的学生都很好奇,想揭开谜底。有同学去摸过,硬邦邦的,有棱有角,从手感上判断像是石头。但是,洛宁总不会傻到把石头当做宝贝整天背着吧?不管是同学们,还是做老师的我,每当向洛宁问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洛宁总是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吸着被冻得红通通的鼻子。
④又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好像也装得更多了,似乎口袋里面的东西是遵循着一定的时间规律变大变重的。
⑤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一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合力”,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是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来,便嘻嘻哈哈嘲笑起洛宁来。被激怒的洛宁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办公室里,我不忍心训斥洛宁。我刚来时就听别的老师讲过,眼前这个瘦弱到让人心疼的孩子背后,有着任是谁听了也会难过的背景:
⑥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天塌了,母亲就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家:她每天上山砍柴到集市上去卖,还要替别人做挣不了几个钱的手工活,还要割猪草喂养唯一的一头猪,还要洗衣做饭。洛宁很懂事,只要从学校回家,就抢着干活。日子本来可以这样贫苦却也不失幸福地度过,但命运就是这么无情和残酷——去年的一天,洛宁的母亲不幸遭遇车祸,命虽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
⑦几天后,我买了点东西,趁着上午没课,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躺在床上的洛宁的母亲即使盖着被子,我也可以从瘦削的脸上看出,她的身体是多么虚弱。见我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洛宁的母亲慌忙要起身,但只是挣扎了几下便作罢了,在我的帮助之下,才半坐了起来.
⑧我告诉她洛宁优异的学习成绩和近来的情况,只是,我隐瞒了洛宁和别人打架的事情。
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时,她的眼泪顿时扑簌簌落了下来。原来,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上学,其余的时间都在家中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玩,他没有时间,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⑨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心像被刀狠狠地剜了一般,痛入骨髓。他怕在以后的日子里,若是自己不在家,母亲不知道还会发生其他什么事情。于是,洛宁当即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一再劝阻,洛宁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但我同时还是感到奇怪,洛宁想背着母亲上学来照顾她,但他的背上,却怎么永远是一袋石头?
⑾洛宁的母亲看出我心中的疑惑,哽咽着告诉了我这个爱的秘密:她体重86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哪堪重负!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不断地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86斤的重量为止。
⑿86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⒀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无数次硌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疼了洛宁瘦弱的肩膀吧?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幕画面: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单薄的洛宁背着一袋硬邦邦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洛宁不怕严寒;踏着山路,洛宁不畏艰险。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摘自《辽宁青年》2012年第1期,有删改)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6分)
(1)口袋被强行打开,滚落出来的居然真的是石头!
(2)我的心陡然被濡湿了请根据提示,补全故事情节。(6分)
①洛宁每天背着大口袋上学②
③
④
请具体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文中的洛宁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分析。(4分)
文章以“石头里的春暖花开”为题有哪些好处?说说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