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20分)
读书破万卷
三十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他请求馆长允许他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对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内要读完数万卷书,他的心里不免有些怀疑。
在人们质疑的目光下,少年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始了紧张的读书生活。从这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还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搜集到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一本有名的《中国思想史》从他的笔下诞生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老先生。
(1)听了少年的请求,馆长为什么非常吃惊?(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馆长同意了少年的请求后,为什么心里又有所怀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描写少年刻苦读书的语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管理员也被他频繁地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狐狸和蝉》回答问题
一天傍晚,蝉在大树枝上叫着,狐狸从树下走过。“唱得多好啊!”狐狸一边说一边向树枝间窥视。“你有这样一副好嗓子,一定长得非常漂亮。下来吧,那我就不仅能倾听你悦耳的声音,还能欣赏你美丽的形体了。”狐狸说得虽然好听,但心里却想:蝉,你可以做我饭后的美味小吃了。
蝉从前见过狐狸,它没有跳下来,却摘了一片小树叶,让叶子飘落到地上。狐狸贪婪地向叶子扑去。蝉得意地说:“哈哈哈,你露馅了,狐狸。有一天,我看见你的洞外有一堆蝉翅膀,我就不相信你了,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有错。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欣赏我的歌喉,可我是不会接近你的。”联系上下文,写出带点词语的意思。
窥视:___________________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相信--()接近--()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你露馅了,狐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我知道,我对你的看法没有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上“√”。
(1)蝉比狐狸聪明。()
(2)狐狸的确狡猾。()
(3)不能相信像狐狸那样狡猾的人。()
阅读《标点符号的争吵》回答问题
一天,字典公公的家里发生了一场争吵。一群小伙伴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挑起争吵的是感叹号。他洋洋得意地说:“我表示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数我最重要!”
小问号首先不服气,他尖着嗓子说:“哼,要是没有我,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一下又惹恼了小逗号:“是我把句子断开,表示了句中的停顿,不然,人们就得一口气读下去。再说,要是没有我,句子的意思也不能明确呀!”
句号自以为水平最高,不容分辩地说:“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作总结,话就说得没完没了。”
字典公公制止了这场争吵,说:“孩子们,你们都很重要,少了哪一个,文章的意思都不能清楚明了。我希望你们不要只强调个人的作用,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把事办好。难道这个道理你们还不懂?”我是文字小医生(改错字)。
面红耳翅( )不容分瓣( )
不可开胶( )团洁合作( )
惹脑( )桑子( )小小联络员(连线)。
句号引起读者的思考
逗号表示文章的总结
感叹号表示句中的停顿
问号表达的感情最强烈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阅读《磨刀不误砍柴工》回答问题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 古时候,有个老公公,他有两个儿子,哥哥叫阿力,弟弟叫阿智。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邻居都夸这两个孩子长得好,长大都会有一番作为。老人也用心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几年后,他们长高了。老人想考考他俩,就从集市上买回两把未开刃的斧头。老人对他们说:“今天我买回这两把斧头,明天你俩上山砍柴。要各砍各的,看谁砍得多,回来得早。”
第二天,兄弟俩按父亲的吩咐,各自行动了。
阿力想,要砍得快,砍得多,就得抓紧时间,他拿上斧头、扁担和绳子就匆匆上山了。到了山上,他拼命地砍呀,砍呀……因斧子太钝,连砍几十下都砍不倒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累得腰酸背痛了。
阿智拿起父亲买的斧头,看斧刃厚厚的,就赶紧到井边去磨,不久,斧头就磨锋利了。他也拿上扁担、绳子上山去。到了山上,他抡起锋利的斧头,几下就砍倒了一棵小树。不多时就砍了两大捆。太阳刚刚偏西,他就背着沉重的柴回家了。阿力呢,直到太阳下山才背着不多的柴回到家里。
老人看到兄弟俩都回来了,走过去看看他俩的柴,又看看他俩的斧头,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两个,上山早、花力气大的是阿力,下山早、砍柴多的是阿智。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是因为阿智磨了斧头,这就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啊!孩子们,今后做事,不但要卖力气,还要多动脑筋呀!”用“√”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抡起(lún lūn) 一模一样(mú mó) 差别(chā chà) 斧刃(yìn rèn)把下列能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长得 又快又多
累得 腰酸背痛
砍得 一模一样
买回 时间
按照 斧头
抓紧 吩咐听了父亲的吩咐,阿力是怎样做的?请在文中用“_______”画出来。阿智又是怎样做的?请在文中找出来。
你是怎样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的?
阅读《海滨的夏夜》回答问题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的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霞光染成了红色,它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闪烁着,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高而远的天空便出现了启明星。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夺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它们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我会填词语。
( )的夏夜 ( )的晚霞 ( )的天空
( )的光辉 ( )的珍珠 ( )的沙滩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表现这种顺序的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我会用“△”标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阅读《没有双手的塑像》回答问题
不少人都知道“断臂维纳斯”的雕像举世闻名,可是否知道在法国巴黎的艺术馆里,也陈列着一尊世界艺术珍品——失去双手的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的雕像。说起这尊雕像的来历,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逝世后,法国作家协会为了纪念他,请当时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塑一座巴尔扎克像。罗丹接受这个任务后,为塑这座像伤透了脑筋。因为巴尔扎克其貌不扬,身材又矮又胖,头大肚圆,这样的形象如何塑造呢?罗丹经过反复的思考,决定不掩盖巴尔扎克身体的弱点,而着重表现这位伟大作家的精神美,把刻画的重点放在巴尔扎克的脸部。
罗丹为了雕刻这座像,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原定一年半完成,结果整整地花去了七年的时间。巴尔扎克的雕像诞生了。只见他身披宽袖长袍,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一颗硕大的脑袋,额纹紧皱,两眼注视着前方,目光中带着深深的思考,好像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述说一个生活的哲理….一雕塑完工后,罗丹叫他的几个学生来欣赏。几个学生一踏进工作室,立刻惊呆了。一个学生说:“上帝啊,只有上帝才能创造出如此完美、如此生动的双手!”另一个学生说: “是啊,这双手简直像活的一样,无与伦比啊!”罗丹听着听着,眉头皱起来了。突然,他顺手操起一把斧子,“咔嚓”砍掉了雕像的两只手。看着学生惊讶的目光,罗丹解释说:“我要着重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脸部,但是,你们一进门,就被这双手吸引住了,说明这双手比他的脸部更突出。只有砍去这双手,才能突出巴尔扎克的脸部!”
可惜,罗丹的想法和行为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大家纷纷指责他,法国作家协会也不要这座塑像了。然而,罗丹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他坚信,有一天,人们会认识这座塑像的价值的。果然,罗丹逝世后,人们重新发现并认识了这座塑像,把它敬放到巴黎艺术馆。每当后世的人们站在雕像前瞻仰着巴尔扎克的风采时,无不为罗丹的独具匠心由衷敬佩。本文说的是“没有双手的巴尔扎克像”,为什么文章开头要写“断臂维纳斯”?
“耐人寻味”的意思是:
罗丹接受塑造巴尔扎克像后,为什么伤透了脑筋?
罗丹为巴尔扎克塑造的像是怎样的?
罗丹为什么要把巴尔扎克像的双手砍去?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双重否定句,并将它改为反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