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永恒的书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shǔ shù),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chǔ chù),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你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2分)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4分)
遗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比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永恒的书?(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三寄小读者(节选)
一天早晨,我出去开会,因为是雨后初晴,这大院里的地上还是很滑的,我只顾低头看路,忽然听见前面有清脆的声音叫:“老爷爷,慢点走,等我来扶您!”抬头看时,原来是一个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梳着双辫的小姑娘,正在追上一位老爷爷,扶着他的胳臂,慢慢地走过一段泥泞的路。等到走上了柏油大路,老爷爷向她点了点头,她才放了手,笑着跳着向前走了。这时马路边有几个小孩子,正在围住一棵新栽上的小杨树使劲地摇晃。这个小姑娘走过去,不知道对那些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们都放了手,抬头看着她不好意思地笑着。她笑着拍了拍每个孩子的头,正要往前走,又看见马路上散落着一些纸片,那是走在她前面的那个男孩子边走边撒的。她就停下来,把那些碎纸一片一片地捡了起来,三步两步地追上前去,把这些纸塞在那个男孩子的手里。他们站在路边说了几句话。我也听不见他们说些什么。只看见那个男孩子先是低下头,后来又点了头,最后他们两人有说有笑地向前走去。
我想再跟她走下去,但是我开会的地点和她要去的学校不在一条路上,我们必须分开走了。而我还是站在路口望着他们并肩走去的背影,久久舍不得离开。
小朋友,让我们都向她学习,一个小朋友每天做几件好事,那么两亿小朋友会做出多少好事呢?我们祖国面貌的日日更新,还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泥泞(nínɡ nìnɡ)摇晃(huānɡ huànɡ)
塞在(sāi sài)背影(bēi bèi)
(2)“我们祖国面貌的日日更新,还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这句话是( )句,把它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姑娘做了哪些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你想一想小姑娘说了些什么?
①小姑娘对摇树的几个孩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姑娘对撒纸片的男孩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写了一些乌塔说的话和做的事 , 试对乌塔的这些言行发表你自己的看法 .
例: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
乌塔随身带了个小闹钟 , 可以提醒自己按时起床 .
(1)她告诉我:“罗马很热 , 街上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贵 , 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 . ”
(2)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 , 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 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
(3)乌塔说为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 3 年 , 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 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 , 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
(4)“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 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 , 但只有在这里 , 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 .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乌塔暑假欧洲旅游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2)乌塔单独一人外出旅游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3)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是不完美的,为什么?
精彩赏析阁。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也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1)“反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面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回眸室。
(1) 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是课文的一个突出的表达方法。找出课文中对比的相关内容。
一是和作者对比。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和中国孩子对比。
中国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乌塔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