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结合材料,请从政治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据。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中央财政的几项重要支出分别为:教育支出2159.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82.2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389.18亿元;能源、交通支出2852.3亿元;农业水利支出1823.6亿元;经济建设支出5283.5亿元,同时采取减税政策。通过这些措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某些行业、地区资源严重不足现象得到改善。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2015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环境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财政如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的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对今天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1)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2)有人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结论:“建设法治中国,我们要传承古代法治思想。”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理由。
(3)2015年12月4日,我国将迎来第二个个国家宪法日,为了更好地宣传宪法精神,请你写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融资担保是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责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对于裂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材料一:某全国人大代表在对多地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进行调研后,针对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加快建立民间融资监管法律 体系,依法规范民间融资活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严格规范、监督、管理民间融资行为,引导和促进民间融资有序发展,依法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材料二: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指出,我国发展融资担保行业应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等普惠领域、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融资担保业务,政府给予大力扶持;对于其他融资担保业务,政府鼓励其按照市场规律积极创新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及政府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2)联系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发展为什么要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
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1)根据材料,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一个以“中华文化与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班会设计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材料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是结构重新构造的过程,也是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我国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需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1)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下列三大举措能够扩大消费需求的理由。
举措一: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
理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措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理由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措三: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理由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科技服务中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取消和下放科技类行政审批项目,简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向社会力量购买科技服务,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财政是如何支持科技创新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
材料三:这是某市图书馆一个专题讲座的预告:面对五花八门的消费宣传,如“免费健康体验”、“专家养生讲座”、“生产基地旅游”、“产品推介聚餐”,我们能否保持原有的淡定?面对商场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作为普通百姓的我们又该如何挑选?我们将为您逐案剖析,帮您提升甄别能力,练就您的火眼金睛,识破和规避食品类消费陷阱,并通过姓的视角去阐述如何科学选购食品。欢迎广大市民旁听我市图书馆举办“舌尖上的安全”——理性消费科学选购系列讲座。
(3)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广大市民在消费活动中会有不同的消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