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悄悄地、悄悄地,
我像一个活泼的
爱爬竿子的绿孩子,
伸着小腿儿到处爬。
爬呀,爬呀,
给树添上绿叶;
爬呀,爬呀,
给葡萄架披上绿纱。
爬呀,爬呀,
给墙绕上绿藤;
爬呀,爬呀,
给小山坡穿上绿衣。
人们都爱这么夸奖我:
这是一个绿孩子,
真勤劳。
我们看她不见,
摸她不着,
可是我们确实知道她来了,
她给我们带来了,
多么凉爽的绿颜色。
1.照样子写词语。
悄悄地    _________    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夏天像个(      )的孩子。他来到了(      )、(      )、(      )和(      ),把(      )带给了我们。
夏天,给树(      )上绿叶,给葡萄架(      )上绿纱,给墙(      )上绿藤,给小山坡(      )上绿衣。
3.夏天还会爬到哪儿?学着课文的样子写一写。
爬呀,爬呀,(                  )。
4.你喜欢夏天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外阅读。
春蚕到死丝方尽
镭的发现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全球的科学家。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她虚怀若谷,待人谦逊。爱因斯坦曾经说:“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倾倒的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躲避蜂拥而来的记者,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跑到乡下,他们在一间渔民的房子里住下了。可是,记者的本领是能够无孔不入的。一天,一个机灵的美国记者突然在那间农舍的门口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妇人,那妇人正坐在石阶上拿只鞋往外倒沙子。记者定睛一看,正是居里夫人,便庆幸自己命好,赶忙掏出笔记本,希望居里夫人说点可供发表的话,没想到居里夫人只说了这么一句:“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
居里夫人有一个信念:科学属于人类,我发现了镭,应将它贡献给人类。听说镭的射线可以治疗某些癌症,居里夫人毫不犹豫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布于众。1906年,居里不幸去世后,居里夫人还把她和居里共同提炼的那一克价值百万余法郎的镭,贡献给物理实验室。有人劝她为了两个女儿将来的生活可以舒坦些,还是留给她们吧。居里夫人认为,重要的不是留给孩子们谋生的费用,而是留给她们一种可贵的精神武器。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女儿都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辛劳而有为的一生结束了。居里夫人生前是非常喜欢春蚕的,看到蚕儿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桑,吐出的却是纤细晶亮的丝,她感动了,她觉得自己也似乎化为了一条春蚕。回顾居里夫人的一生,她确实是一位具有春蚕品格的伟人,她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若谷无孔( )( )
待人( )( )似曾( )( )
(2)居里夫人有一个信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印象中的居里夫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里夫人为什么喜欢春蚕?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类文阅读。
1895年的一天夜里,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维尔茨堡大学的实验室里,拉上物理实验室厚厚的窗帘,屋子里一片漆黑,因为实验要求不能有一丝光线。

伦琴摸黑顺利做完了实验。但是,在冲洗才做完的实验照片时,他发现放在放电管旁边的一盒照相底片曝(bào)光了。照相底片被密封在厚厚的几层黑纸里,怎么会曝光呢?
他觉得其中必有原因。为了找出原因,他又拿出一盒新的密封的照相底片,仍旧把它放在老地方,重新做了一次实验,结果,底片又一次曝光了。这下,他认为一定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在暗中作怪,使照相底片曝光。
为了找到这束看不见的光,伦琴一连十几天在实验室反复试验,终于发现了这种看不见的光就是从放电管射出来的。
他又用这束看不见的光去透视其他物质,惊喜地发现这种射线还能穿过铜、铁、木头和皮肤等等。
这天,他的夫人见他十几天没有回家,来看望他。伦琴笑眯眯地把夫人拉到仪器旁,把她的手放在暗盒里,然后用放电管照射了几分钟。
分钟后底片冲出来了。伦琴夫人一看,吓了一跳。原来,照片上是手的骨骼,像人体骨骼标本一样。
伦琴( )发现了这种射线,( )还不了解这种射线的本质,就给它取名为“X射线”,又叫“X光”。后来,X光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和工业领域,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对机械设备进行无损伤检测。
1901年,伦琴作为物理学家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伦琴一连十几天在实验室反复试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伦琴终于发现了这种看不见的光就是从放电管射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照相底片被密封在厚厚的几层黑纸里,怎么会曝光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光”有哪些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 )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 )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信奉________的人嘲笑________时说的话。从侧面衬托出伽利略________的执著精神。

细读课文深感悟。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时”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候。读了这句话,再联系上文,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理。

课内语段阅读。
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1)近义词找朋友。
责备——( )违背——( )
(2)文中画“____”的句子是________(A.选择 B.假设)关系的句子,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3)选文中__________一词写出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程度。
(4)伽利略善于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更表现出了他对真理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态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