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A.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
B.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
C.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
D.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 |
工业革命之所以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最终战胜封建主义,是因为()
①工业革命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埋葬了一切非资本主义经济
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壮大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
③工业革命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增强了反封建斗争的力量
④工业革命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进一步解除了封建束缚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史实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现象不符合的是()
A.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
C.商品经济伸向农村 |
D.在江南地区出现了采用机器生产的手工工场 |
《平山堂记》记载:“扬州常节制淮南十一郡之地,自淮南之西,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蜀汉,十一路百州之迁徙贸易之人,往还皆出其下。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之七。”据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扬州的经济地位开始超过长安 | B.扬州成为南北运输的枢纽和财货的集散地 |
C.当时已经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D.南方商业经济繁荣,交往频繁 |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干将,被毛主席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其重要功绩有()
①为《新青年》撰稿,宣传新文化②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③最早提倡文学革命④他接受了民权平等思想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下列关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A.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现象有所改观 | B.工业中心由东南沿海向北发展 |
C.出现了中国经济的明显半殖民地化 | D.战后经济在外资打击下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