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某次重要会议的相关报道:“……(来北平)参加的代表单位45个,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正式代表510人,候补代表77人,特别邀请人士75人,共662人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A.筹备建立新中国 | B.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
C.商讨颁布新宪法 | D.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平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现代化的投资方式 |
B.劳动力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
C.缺少资金 |
D.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进口 |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三册)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
观察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示意图,其中发展最快时期的外部原因是( )
A.清政府调整财税政策 | B.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
C.南京临时政府倡导发展实业 | D.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这个变化说明洋务运动( )
A.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
C.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
D.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 |
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北宋初年非常重视科技成果推广 |
B.宋代娱乐场所中已注重科技普及 |
C.铜活字技术在北宋就已经发明了 |
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