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第二天,我们捉来一只大蚂蚁,把它放在白纸上。几个小脑袋凑在一起,瞪大眼睛盯着。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怎么办呢?不知谁嘟囔了一句:“唉,要是有脚印就好了。”这句话提醒了我,我找来了红墨水,提起蚂蚁蘸上墨水,然后把它放回到白纸上。蚂蚁在纸上逃窜,可是,除了两道红线,看不出有什么脚印。我们面面相觑,想不出什么再好的法子。
1.读句子,选择带点词语的意思,在括号里打“√”。
可看了半天,眼花了,腰酸了,谁也没有看出究竟。
(1)到底。( )
(2)结果,原委。( )
(3)毕竟,追究。( )
2.整理句子,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我提起蚂蚁蘸上红墨水。
( )蚂蚁在纸上逃窜,留下两道红线。
( )然后,把蚂蚁放回到白纸上。
( )我找来了红墨水。
爸爸和他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1)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侵犯()充满()情趣()旅程()
(3)骆驼咀嚼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5)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人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能找到的,()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主要写什么?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清晰——( )
(4)细读短文,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其中()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
《童年的发现》选段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第一段采用写法,描写大家与我的不同表现。
(2)写出近义词。
困窘 —羞愧 —幸亏 —驱逐 —
(3)哪些句子体现老师讲的话是严肃的?
①
②
(4)老师生气的原因是
(3分)
(5)“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精彩回放。
(1)白杨树从来都这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那么(),()不软弱,也不()。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的人,能比较经得起(),会()一颗()的心。
(3)《白杨》一文的作者是(),课文采用了()的写法,以白杨树来比喻()。全文按照()的思路,歌颂了()。
(4)黑发不知(),白发方悔()。谈谈你对这句名言警句的理解()。
填空
()过去,()过去,()过去,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我也不会()做了。可是,我是()想念童年住在()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