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一回到家,我立即把她叫到我的房间,(打算 盘算)和她好好谈谈。没等我问,金吉娅先开口了:“妈妈,我拿着钱到处逛,本来想送给您和哥哥姐姐一些漂亮的礼物。后来,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给予树’。树上有许多卡片,其中一张是一个小女孩写的。她一直盼望圣诞老人送给她一个穿着裙子的玩具娃娃。于是,我取下卡片,买了玩具娃娃,把它和卡片一起送到了援助中心的礼品区。”金吉娅说话的声音很低,(显然 竟然)在为没能给我们买到像样的礼物而难过。“我的钱就……只够买这些棒棒糖了。可是妈妈,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
我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1.圈出文中括号中合适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如愿以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拥抱金吉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替收到礼物的小女孩写一封感谢信给金吉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片段,完成下面练习。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按要求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交错——()五光十色——()
反义词: 浓—— ()深——()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五光十色:
瑰丽:这一段主要描写西沙群岛海水的 特点。
造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原因是什么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阅读《千里送鹅毛》回答问题
唐朝时,有个地方官得到一只名贵的天鹅。他想讨好皇帝,便派人去京都给皇帝进贡天鹅。
被派去的人叫缅伯高,他一路走一路想:京都是个什么样?一定是个很大很大的地方。皇宫是个什么样?一定是很高很高的宫殿。当时正是六月天,天气炎热,气温很高,一路上缅伯高小心翼翼,生怕出事。他想要把天鹅进献给皇上,那么这只天鹅一定得洗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于是他一路走一路找有水的地方,正好路过沔阳湖,他便下湖给天鹅洗澡,洗着洗着,天鹅边叫边抖动翅膀,一不小心,天鹅飞走了。他急忙去抓,可天鹅展翅高飞,天上只落下一根鹅毛。缅伯高无可奈何地捡起这根鹅毛。没有办法,他只好拿着这根鹅毛去见皇帝。
到朝廷之上,缅伯高双手捧着鹅毛,把沿路经过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又吟诵了一首诗: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铙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皇帝见他忠诚老实,便留下鹅毛,让他回去了。
后来,人们便用“千里送鹅毛”这一谚语来说明礼物虽然微薄,但情意深厚。千里送鹅毛, 。
这个故事发生在 朝,人物是 。他被派去 。
鹅怎么会飞了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小心翼翼:
展翅高飞:
无可奈何:鹅飞走后,他是怎么做呢?
这则谚语说明了一个道理:
阅读《赵州桥》片段,完成下面练习。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
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用“---”画出
选择正确的读音“√”。
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在正确说法的后面括号里打“√”。
(1)这一段文字一共有三句话。()
(2)第二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最后一句话是一个比喻句。()
(4)这一段主要写赵州桥十分美观。()
(5)这一段写了栏板上的龙的三种姿态。()这段话主要介绍了赵州桥 的特点。
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 。
阅读《盘古开天地》片段,完成下面练习。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的云()的雷声()的花草树木
()的雨露辽阔的()奔流不息的()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双眼变成了 ;他的四肢变成了 ;他的肌肤变成了 ;他的血液变成了 ;他的汗水变成了 。这一段先总写 ,然后分别从盘古身体的每一部分来具体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构段方式叫 。
阅读《孔子拜师》片段,完成下面练习。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这篇短文写出了孔子的旅途之苦。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 ;表明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 ;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 ;表明孔子历尽艰辛来到洛阳的词语是 。
孔子和老子相见的地点在 。
用“ ”画出反映孔子有礼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