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卧薪尝胆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会(kuài)稽(jī)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表示愿意和夫人一起去吴国,给吴王当奴仆。吴国的谋(móu)臣们纷纷要求灭掉越国,免除后患。得胜的吴王非常骄傲,不听大家的建议,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chōng)米推磨(mò),受尽了屈辱(rǔ)。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3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白天,他亲自下田耕种;晚上,就睡在柴草上。他还在屋子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前,总要先尝尝它的苦味,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转弱为强,出奇兵灭掉了吴国。
1.给下面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万般无奈:“万般”选解释_________。
万般:①各种各样。 ②极其,非常。
免除后患:“免”选解释_________。
免:①去掉,除掉。 ②避免。 ③不可。
2.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

A.两千多年前 B.宋朝 C.唐代 D.现代

3.“报仇雪恨”的“雪”意思是“洗去、除去”的意思。那越王勾践要报什么仇,洗掉什么恨?在下面的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对的后面打上“√”,错的后面打上“×”。
①吴国被越国打败了。(      )
②吴国把越国打败了。(      )
③越国被吴国灭掉了。(      )
④勾践和夫人到吴国当奴仆,受尽屈辱。(      )
4.用“______”画出勾践卧薪尝胆的句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经纬线。
光头诺言
“你能不能赶紧叫你的宝贝女儿吃饭?”我听到妻子喊叫,急忙奔过去。辛杜眼里涌满泪水,在她面前摆着满满一碗酸乳酪()饭。
辛杜刚满8岁,特别讨厌酸乳酪饭。
我端起饭碗: “宝贝,就吃几小口好不好?”
辛杜态度稍稍缓和了些。“好吧,爸爸。我要把这碗饭都吃下去,你得……”辛杜停顿了一下,“要是我把这碗饭全吃下去,不管要什么,你都能给我吗?”
“我保证。”
我把手扣在女儿的小手上,协议达成了。
辛杜缓慢地吃完了那一整碗饭。
痛苦的煎熬()结束了,辛杜走到我身边,睁大双眼,目光中满是期待。
“爸爸,我想把头发剃光。”这就是她的要求!
“辛杜,不能要别的吗?看你剃成光头,我们都会很难过的。”
“不,别的我什么都不要。”辛杜斩钉截铁地说。
“辛杜,你难道不能想想我们的感受吗?”我试着劝她。
“爸爸,我吃下那碗酸乳酪饭有多费劲,你都看到了。”辛杜流着眼泪, “你向我保证过,不管我要什么,你都会给的。你不是说人不管怎样都要遵守诺言吗?”
轮到我拍板了:“我们的诺言必须遵守。” “你疯了吗?”妻子不可思议地喊道。“假如我们食言,她永远都学不会遵守诺言。辛杜,你的愿望会满足的。”
剃光了头发的辛杜显露出圆圆的脸庞,双眼看上去大而美丽。
星期一早晨,我送她到了学校。就在这时,一个男孩从一辆车上下来,喊着:“辛杜,等等我。”看到男孩光秃秃的脑袋,我一怔。大概现在流行这个吧。我想。
“先生,您的女儿真了不起!”一位女士说道,“那个男孩是我儿子哈里希。他得了白血病。”
“哈里希因为化疗,头发全掉光了。他怕遭到同学们无心却残酷的嘲弄,不肯回学校。辛杜来看他,向他保证,她会摆平大家的嘲弄。可我怎么也没想到,她会为了我儿子牺牲自己的漂亮长发。先生,您有这么一个心灵高尚的女儿,真有福啊。”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禁流下了眼泪。
(1)请你给加点的字注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协议——不可思议——
(3)文中“痛苦的煎熬”指的是
(4)辛杜为什么要剃光头?

(5)读一读,你认为文中的“诺言”分别指的是什么?

课文加油站。
(1)请你用两个成语来概括《将相和》中讲述的两个故事:
(2)《唯一的听众》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3)课文回放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①给加点的字注音。
②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③读句子,想心理。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时候“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

读一读,回答问题。
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
句子中加点的字和黑体字表示的都是一个人,作者这样写是为
我来写一句:

美文欣赏,相信读过下面文章之后,它一定会带给你深深的思考。
童年的馒头
那时侯,妈妈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学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妈妈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妈妈一个,妹妹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妈妈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有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回家的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的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的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没有品出味来,馒头已不见。又走了一段,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怎么办?干脆,把妈妈的那个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①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她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
等我回到家,呆呆地看着手中的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有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妈妈笑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家来了!”
妈妈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带回来了!你看嘛——”妈妈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的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看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妈妈把馒头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吗!”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1)有时候,对我们不太熟悉的事物可以凭自己的感觉去猜一猜。
“平娃”——
空笼花——
羹羹——
(2)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我”家当时的生活很清贫?在下面标上“”。
(3)对故事中的下面这些细节你是怎么理解的?
从①句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娘”,也可以看出“我”
在②句这里,童年的“结束”不是指,而是指。(4)有人对“娘”的做法不认同,觉得她是在撒谎,而且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好的影响。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课堂回放
这时两边排着长龙的汽车已经发动,突突地朝着她驶去,眼看它被碾着已是无可挽救了,女儿大哭着翻身下车朝它奔去,我赶忙死死地拉住女儿不放。这时,女儿放开嗓门儿朝交警大喊:“叔叔,救救我的娃娃”!
只以为是不懂事的女儿的幼稚之举,不料奇迹却发生了:那个民警果断做了一个手势,两边的汽车在就要交汇的时刻嘎然而止。民警跳下岗亭把布娃娃拾了----不,“抱”了起来,他让汽车继续通行,自己快步来到已经惊呆了的我们跟前。   
我赶忙迎上前,他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却并不把咪咪乔给我,转身几步到女儿面前,郑重地交给她,且又是一个立正,举手敬礼,“请照顾好你的孩子。”这次他说的“孩子”分明是指布娃娃咪咪乔。
(1)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妈妈和女儿对待咪咪乔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请你看一看画线的句子,民警同志说了两句完全相同的话,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

(3)你觉得这位民警是个什么样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