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完成下列问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嘲 稚 子宋·杨万里
雨里船中不自由,无愁稚子亦成愁。看渠坐睡何曾醒,及至教眠却掉头。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作者“嘲”了“稚子”的什么举动?
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稚子”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夜曲
张仲素(唐)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通过对“计时的漏壶”、“轻云和月光”、“秋虫的鸣叫”的描写,渲染了秋夜、的特点。
品味“征衣未寄莫飞霜”一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中女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高适的《别董大①》一诗,完成小题。(6 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②,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
【注】①董大:当时著名的音乐家。②黄云:在阳光下呈现出暗黄色的乌云。曛(xūn):昏暗无光。③君:你,这里指董大。诗歌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广阔的黄云、___________、北风吹扬的大雪、_________等景色,渲染了互相间的浓厚的离别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两句是千古绝句,请你作适当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本诗末句“但余钟磬音”中“但余”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
B.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
(二)阅读诗词,解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