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孙固字和父,郑州管城人。幼有立志,九岁读《论语》,曰:“吾能行此。”徂徕石介一见,以公辅期之,擢进士第,调磁州司户参军。从平贝州,为文彦博言胁从罔治之义,与彦博意协,故但诛首恶,余无所及。宰相韩琦知其贤,谕使来见,固不肯往。琦益器重之,引为编修中书诸房文字。
治平中,神宗为颍王,以固侍讲;及为皇太子,又为侍读。至即位,擢工部郎中。种谔取绥州,固知神宗志欲经略西夏,欲先事以戒,即上言:“待远人宜示之信,今无名举兵,非计之得。愿以汉韩安国、唐魏征论兵之略,参校同异,则是非炳然矣。兵,凶器也,动不可妄,妄动将有悔。”大臣恶其说,出知澶州。
还知审刑院。神宗问:“王安石可相否?”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其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欲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凡四问,皆以此对。及安石当国,更法度,固数议事不合。青苗法出,又极陈其不便。及韩琦疏至,神宗感动,谓固曰:“朕熟计之,诚不便。”固出语执政曰:“及上有意,宜亟图之,以福天下。”既而竟从安石。
哲宗即位,以正议大夫知河南府,徙郑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读,拜门下侍郎。哲宗与太皇太后矜其年高,每朝会豫节拜仪,听休于幄次。因数乞骸骨,太皇太后曰:“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固感激,强起视事,复知枢密院事,累官右光禄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哲宗、太皇太后皆出声泣。辍视朝二日,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温靖。
固宅心诚粹,不喜矫亢,与人居久而益信。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尝曰:“人当以圣贤为师”又曰:“以爱亲之心爱其君,则无不尽矣。”司马光退处,固每劝神宗召归;及光为陈州,过郑,固与论天下大事至数十,曰:“公行且相,宜视先后缓急审处之。”傅尧俞铭其墓曰:“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不言而信者也。”世以为确论。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
注:①宅心:把心思放在某事物上。②矫亢:故意与众不同,借以抬高自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为编修中书诸房文字引:推荐 |
B.元祐二年,召除侍读除:去除 |
C.朕熟计之,诚不便熟:熟悉 |
D.哲宗与太皇太后矜其年高矜:怜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徂徕石介一见,以公辅期之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 |
B.以正议大夫知河南府忽魂悸以魄动 |
C.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D.以爱亲之心爱其君,则无不尽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孙固为人“真诚纯正”的一组是( )
①幼有立志,九岁读《论语》,曰:“吾能行此。”
②宰相韩琦知其贤,谕使来见,固不肯往
③固知神宗志欲经略西夏,欲先事以戒,即上言
④及安石当国,更法度,固数议事不合
⑤每朝会豫节拜仪,听休于幄次
⑥公行且相,宜视先后缓急审处之
A.①③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④⑥ |
四、(共28分)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待远人宜示之信,今无名举兵,非计之得。
(2)故更历夷险,而不为人所疾害。
(3)傅尧俞铭其基曰:“司马公之清节,孙公之淳德,盖不言而信者也。”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
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④终日不得被,始谢逆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⑥?”策曰:“然,有质钱而没⑦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⑧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⑥靳:吝啬。
⑦没:同“殁”,死。⑧畀:音bì,给予。
19、写出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得不可被鞍者(2)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3)有质钱而没者(4)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20、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 B.自追及,告以不堪 |
C.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 | D.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 |
2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2)今以是何之?
22、陈策“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是为了。(用自己的话回答)
23、上文提到的三个人,他们身上共性的特征是。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 ! ”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官名官名
B 官名一般尊称
C 别号官名
D 爵名官名
2、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
A 母亲B 妻子C 儿媳D 姊妹
3、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
A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B 所请不当圣意
C 以是方镇跋扈D 求无不得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而敕不下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 自艰难以来艰难:艰苦困难
C 是以方镇跋扈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 言虞候纵横之状纵横:这里指放肆
5、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 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 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6、对“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译得正确的一项是 ( )
A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 ( 需经过宰相 ) 不知体贴人啊 !
B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想请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
C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是宰相不知体贴人啊 !
D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 !
7 、“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
A 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B 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 朝廷姑息方镇武臣D 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贾黄中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①,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昇州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④,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⑤,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⑥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经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孝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注释:①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②宣州:今安徽宣城县。③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间改称昇州。④恪:恭谨
⑤司封郎中:官职名,主管封爵、授职、褒赠等。⑥品藻:品评鉴定等级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其诵读课:按规定考查
B.仍设法弭盗弭:禁止,平息
C.多柬拔寒俊柬拔:选拔
D.凡再典贡部再典:再次掌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B.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C.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D.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得金宝数十匮
B.以黄中为采访使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C.迁著作佐郎,直史馆计直数百万
D.俟业成,乃得食肉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4.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①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
⑤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⑥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官吏,品评鉴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C.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D.贾高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号为“神通大将”。
初,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嗣业曰:“事去矣,不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表嗣业功,进右金吾大将军,留为疏勒镇使。初讨勃律也,通道葱领,有大石塞隘,以足蹶之,抵穹壑,识者以为至诚所感云。
天宝十二载,加骠骑大将军。入朝,赐酒玄宗前,醉起舞,帝宠之,赐彩百、金皿五十物、钱十万,曰:“为解酲具。”
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贼值,类崩溃。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贼东走,遂平长安。
与子仪等围相州,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血流数升卒。谥曰忠勇,赠武威郡王。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二李马路》)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午破贼,不者比死 不:通“否”,否则
B.颓石四面以击贼颓:坠落
C.将军深履贼境 履:踩,陷
D.事之济否,固在卿辈济:渡河成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①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①步骑鱼贯而前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①于是乱不能阵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李嗣业作战身先士卒的一组是
①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②及午破贼,不者皆死
③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
④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
⑤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业应征到安西军时,很擅长用陌刀,高仙芝在讨伐勃律的时候,任命他和中郎将田珍分别担任左右陌刀将。
B.高仙芝率兵深入到大食的境内,被敌军围困,后无援军,情况紧急,后因李嗣业奋力鏖战才得以脱险。
C.与安禄山作战时,王师由于中计,军队阵脚大乱,李嗣业袒持长刀,杀了几十个人,使军队得以恢复阵势,最终取得胜利。
D.李嗣业作战英勇,奋不顾身,带伤与敌人作战,后因伤口迸发,流血过多而死,皇上赐谥号忠勇。
15.阅读下列材料,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译文:
(2)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
(3)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蟹六跪而三螯
古之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
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
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
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
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