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抢盐
刘永飞
(1)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2)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3)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儿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儿子还说,别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多了,反而自己买不到了。
(4)儿子挂掉电话,王月荣心怀忐忑,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里人怎么突然抢起盐来了。可是王月荣转念一想,城里人学问大,懂得的东西多,要抢购什么东西总是有道理。再说了,儿子是不会骗自己的。想到这儿,她把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足了钱和手提袋就匆忙出了门。
(5)出了门的王月荣没有直接踏上去镇上的小路,而是犹豫了片刻,返身往村后走去,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白文举。她和白文举家处得不错,尤其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儿总是先夸一阵王月荣的儿子有本事,说什么同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人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了,可是她的儿子不但落户到城里,而且还在城里买了房子。这话王月荣爱听,儿子的确是她的骄傲。
(6)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好消息给白文举分享,说不定白文举又会对她的儿子一阵猛夸呢。此时的王月荣走得很急,脚步却努力迈得很轻,整个人就显得鬼鬼祟祟。
(7)一去白文举家要经过李秀英的门口,走到李秀英门口,她的脚步更轻了,像过地雷阵那样小心翼翼,这件事儿她不想让李秀英知道,她烦李秀英。这主要是因为李秀英嘴巴大,啥事都往外说,她的一张嘴就像个广播站,一天到晚地发信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最让王月荣反感的是她竟给人说,自己的儿子留在城里不是自己的本事,是找个城里媳妇的缘故,还说什么“倒插的杨柳不是柳,倒插门的女婿不是人”的怪论。就凭这点她也不会让这样的好消息给她分享。让她后悔去吧,想到这儿,她嘿嘿地笑起来。
(8)让她颇感心安的是,此时的村子很安静,除了鸡鸭鹅在街上溜走,并没有看到村里的人。否则,真要是遇见了,自己是说,还是不说呢,说吧,人家买到了,恐怕自己就买不到了,不说吧,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怪不好意思的。
(9)“他文举叔、他文举叔。”来到白文举门口,王月荣压着嗓子喊,屋里没人应承。老东西睡得真死相,算了,我还是多买些吧,回头给他几包,省得把李秀英给喊醒了。
(10)等上了去镇上的官路,人流就多起来,看到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一辆辆从身旁鱼贯而过,王月荣心里就紧张,他们该不会都去抢盐的吧!想到这儿,她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骑自行车,这要是盐都被别人都买光了,自己咋办呢。可是她仔细一想,他们应该还不知道消息呢,想想看儿子才打来电话,离乡下这么远不可能那么快传到。这样想着心里平静片刻,可是看到人流越汇越多,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好在她离镇上是越来越近了。
(11)可是,就在王月荣挥汗如雨疾步如飞往镇上赶的时候,她却看到不少人开始从镇上返回,按道理说这集市刚开始,人们不该这么早回来。正疑惑着,王月荣看到白文举和其他村人各背着个尼龙袋一路聊着笑着回来了。她还看见李秀英也在其中,她一路走还不忘用蓝格格手巾抹汗。
(12)等他们看到王月荣,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咋才来呀,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王月荣一听脚步就有些踉跄,她想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就哇一声捂住脸蹲在地上哭起来了。众人赶忙上前劝说,而王月荣像撒泼的孩子,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众人无奈,只能悻悻地走了。
(13)王月荣就这样从镇上哭回来,她不知道这到底咋回事,怎么大家都比她知道得早?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抢盐却没人告诉她,这不是大家商量好欺负她吗!她越想越委屈,越委屈眼泪越多。
(14)当王月荣有气无力地回到家门口,立刻停住了哭泣,她看到自己的门前铺着一条蓝格格手巾,手巾上整齐地堆放着一袋袋食盐,足有15包之多。
(15)就在这时,她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的声音跟先前一样急促,他说,妈,盐买了吗,要是没买就别买了,刚才网上和电视上说了是谣传。王月荣一听立刻又哭起来了,电话那头儿子一直在喊:“妈,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此时,王月荣哭得声音更响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小说第(4)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王月荣?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的后半部分重点写了王月荣的“哭”,使王月荣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请结合文章分析她“哭”的原因。(4分)
中国人的“抢盐”行为,有人认为是荒唐的举动,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您对中国人“抢盐”的看法。(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美国细菌学家卡梅隆·柯里在《科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声称从5000万年前开始,以真菌为生的蚂蚁就有了自己的抗生素。研究者对一种名叫“真菌蚂蚁”的蚂蚁身上的白色斑点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真菌蚂蚁”依靠种植不同的真菌类蘑菇来作为惟一的食物来源。这些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细小的腺窝,里面寄生着一种能产生抗生素的细菌。这些腺窝有一些细小的孔通向蚂蚁身体外部,这样它们就可以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抗生素可以杀死会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从而确保它们主人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这种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使得蚂蚁与作物的这种共生关系非常和谐。研究者发现,一些近缘的不种植真菌的蚂蚁身上则没有腺窝,也没有寄生菌。
科学家们研究了中美洲热带丛林中的切叶蚁的生活习性。切叶蚁只种一种蘑菇,这相当于人类的单一作物制,虽然开始时产量高,但重复种几季以后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人类是采用轮作不同作物来解决问题的。生物学家们采用基因分析法,确定了切叶蚁所种的菌种是源于2300万年前的单一菌株,从未换过品种,却能延续至今。
这个谜由多伦多大学的C·R·居里解开了。居里对包括切叶蚁在内的22种蚂蚁进行了仔细观察。他首先发现蚂蚁的蘑菇农场偶尔也会受到一种名为Es-covopsis的霉菌感染,使蘑菇在几天内全部死光,结果是整穴蚂蚁全部饿死。但尽管如此,切叶蚁还是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其奥秘在于,雌蚁会排出寄生在身上的活细菌分泌出的链霉素。切叶蚁蘑菇园中那些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一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就地将之消灭,以防止其蔓延。而且这种链霉素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真是一举两得。切叶蚁分群时,蚁后将蘑菇菌种含在口中,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所以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历经千万年而不衰。人类所用的抗生素多次使用后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而导致药效减弱,但蚂蚁所用的抗生素却并未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发现,蚂蚁身上的抗生素不但是蚂蚁赖以战胜自然环境的法宝,亦是人体必需的抗生素,今后应可仿此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更有效地治愈人类的疾病。下列对“真菌蚂蚁腺窝”的特殊结构或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的嘴巴和前肢上隐藏着许多腺窝,这些腺窝非常细小。 |
B.蚂蚁的腺窝里寄生着一种细菌,这些细菌能产生抗生素。 |
C.为将抗生素传播给作物,蚂蚁的每一个腺窝上都有一个小孔通向身体外部。 |
D.传播出的抗生素可杀死使作物生病的寄生虫,确保蚂蚁的食物来源不受破坏。 |
对“切叶蚁的单一品种的蘑菇农场能延续至今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Es—covopsis霉菌会危害蚂蚁的蘑菇农场,但切叶蚁有办法控制这种灾难。 |
B.雌蚁分泌出的链霉素活细菌除能消灭Es—covopsis霉菌外,还能刺激蘑菇的生长。 |
C.忠于职守的蚂蚁勤于察看,发现Escovopsis霉菌就用随身携带的链霉素将之消灭。 |
D.切叶蚁分群时,蚁后会将蘑菇菌种连同随身的会分泌链霉素的细菌带到新穴传种。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研究人员发现,各种“真菌蚂蚁”的食物是一样的,都是靠种植同一种真菌类蘑菇来生存。 |
B.切叶蚁不换作物品种,是因为单一作物的种植方法产量高,轮作的不同作物很容易遭受病虫害侵袭。 |
C.卡梅隆·柯里研究小组根据蚂蚁身上细菌产生的抗生素特征,正准备着手研发新一代的抗生素。 |
D.人类现在使用的抗生素同蚂蚁所用抗生素的不同在于,长期使用,前者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后者却不会。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个诗人的生命
[加拿大]迈克·弗洛里安
建筑物的大片的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三月的雨一直下着,地面上积了一个个小水坑。很久以前战斗刚打响时村民们就离开了这个名叫罗斯多夫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二十所小房子、一座东正教教室、一口井和几条泥泞的小道。一百公里之内几乎看不到人。
有两个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的膝盖。因为他们的其中一只手被一根粗的绳子和旁边站着的伙伴的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所以不得不举着它。
一百米开外处,一个黑衣女人站在一辆马车后面默默地看着他们。那匹没有上套的马背风立着,长长的马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女人把马拴在村中央的一口老井的手柄上,朝这群俘虏走来。
获胜的一方的十个士兵和他们的队长全身也都被雨淋透了,制服上沾着泥水和血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佩带手枪,有些人端的是左轮手枪,还有几个人的身边放着步枪。队长的左肩上缝着一块黄色肩章。右肩上的衣服被撕破了,露出了光光的皮肤和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孤单的黑衣女人朝他走来。
队长几天前就注意到她了,她牵着马车,远远地站着。
“同志,”女人走到队长身边用俄语喊道。队长吃惊地看着她,发现她并不漂亮。她上身穿着黑罩衫,脚上是一双平底宽靴子。一只靴子的前头被磨破了,露出了乌黑的指甲和弯曲的脚趾头。她的两只手共用一只手套,抵御着冰冷的雨水的袭击。她的头上顶着一块破布,眼睛和她的靴子一样黑,四周有深深的黑眼圈。
“就是那个人,”她指着其中一个俘虏说,“他不属于他们的队伍,我要把他带回家。我已经把马牵来了。他不会给你们惹麻烦的。”
队长低头看看她的靴子,转过身对他的士兵们说:“准备列队。”
“他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她又重复了一遍,“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俄国人,和我一样,是我的丈夫。”
队长没有搭理这个女人,而是背对着她,对他手下的士兵说:“站好队,每个人瞄准一个人头。”
“我已经跟踪你们五天了,他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的,他是一个诗人。”她用俄语说。
队长仍然没有转过身来,他的士兵们排成了一行。
这个阵势把女人吓坏了。她看着她的丈夫,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人中的倒数第二个。他站在那里,是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的两只手臂被旁边的或坐或躺的人直直地朝下扯着。有些俘虏在抽泣,有些在祈祷,还有几个也像她丈夫一样沉默地站着。
她用一种被克制的急促的腔调说着克罗地亚语、匈牙利语、奥地利语、斯洛伐克语等等,甚至尝试了俄语和捷克语。当她用斯洛伐克语说“他和他们不是一伙的”时,似乎看到队长动了一下,因此她就继续用那种语言说:“那个人两边的队伍都帮。他没有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是正当他在那边的队伍里时被你们的人抓到了,是运气不好。同志,他不是你们的敌人。”
队长仍然背对着她坐着。女人不敢接近他或碰他。她继续说:“他救了很多你们的人,也救了很多你们的敌人。他就像一个傻瓜一样带着酒不顾一切地穿越前线去救那些伤员。当他的马被一颗地雷炸死之后,他就跑着去那儿。”
“我跟着他翻过一座座高山。他想阻止杀戮和死亡,这个傻瓜。他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士兵。看,这里有他写的诗。”她轻轻地挪到队长跟前,把一摞写满字的纸放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纸上有不知是被雨水还是被泪水冲出的一道道水渍。
队长站起来走开了,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了泥地里。他走向那个人——女人的诗人,她的爱人、丈夫、傻瓜,她的生命。他从枪套里拔出左轮手枪,命令他的士兵们站在每个俘虏的身后照着他的样子做。
当他发布枪决令的时候,黑衣女人目击了这一幕情景。但是她的眼里只有队长、队长手里的枪以及她的丈夫。当蓝色的硝烟在一片血淋淋的尸体上方飘浮的时候,她的男人……
(选自《译林》2012年第6期,有删改)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并指出其作用。(4分)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分析作者把俘虏的身份安排为“诗人”的深意。(5分)
根据语境,用一句话在文末省略号处补写出小说结局,并说明补写理由。(8分)
补写小说结局:她的男人
补写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Nobody》已是浮云,《PokerFace》也过时了。如今神曲界的当红炸子鸡,是一首叫作《江南Style》的韩国舞曲。
这首歌的MV于7月中旬在互联网上发布,截止到前天,点击数已达3.25亿次,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在过去一年里,还没有任何一个视频的点击数超过一亿次。在英国,它成为本月第一周UK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在美国,它位居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小甜甜”布兰妮和罗宾·威廉姆斯加入了模仿大军,影星汤姆·克鲁斯为它卖力吆喝。在我国,它也成为从明星到草根竞相模仿的对象。不仅如此,这首歌还在全球引发了一股改编狂潮,出现了“奥巴马竞选Style”“美国海军Style”“周星驰Style”“客家话Style”等多个版本。
如今,和所有横空出世的神曲一样,关于《江南Style》,有一半人的问题是“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另一半人则在问:“这首歌为什么一夜爆红?”
歌曲描述了一个生活在江南地区(韩国首尔的汉江以南地区)的有钱人向性感的姑娘发出邀约的情景。整首歌的MV大部分都在该地区取景,比如游艇、沙滩、桑拿房、旅游巴士等都曾先后出现。身兼词、曲创作和演唱的“鸟叔”(原名朴载相)自我剖析说:“我不帅,不高,也没有肌肉。我的成功在于灵魂和态度。”这种灵魂和态度,具体到《江南Style》里,就是质疑江南地区所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虽然歌词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但在MV里,“我”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小子”,做着成为江南名流的黄粱美梦,讽刺意味十足。而在很多韩国人心目中,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的江南地区正像一个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暴发户。对此,心怀不满的大众从这首歌中找到共鸣不足为奇。
但相比于歌词,韩国以外的人们更感兴趣的似乎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于是破解《江南Style》的走红密码,成为各路人马津津乐道的事情。种种解读又进一步构成了“《江南Style》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国的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大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韩国的心理学家表示,《江南Style》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尤其是高潮部分,能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甚至有临床案例证明,一些精神病患者在听了这首歌以后都会开心大笑。音乐评论家则表示,《江南Style》恰好和近年来风靡欧美主流音乐界的电子乐潮流相吻合;而其副歌部分,则又是韩国音乐风格。二者相结合产生出奇妙的效应。
此外,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都为《江南Style》的流行推波助澜。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无论人们将《江南Style》分析得多么透彻,都无法决定乃至预料下一首神曲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这正是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江南Style》从本土迅速蹿红全球,在英国和美国分别成为本月第一周单曲专辑排行榜冠军和10月4日第41期公告牌榜单的第二名。 |
B.尽管江南地区以经济奇迹姿态出现,却因为抛弃了传统价值观念,令许多韩国人对此心怀不满,这种情绪在《江南Style》里得以找到共鸣。 |
C.《江南Style》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于是人不自觉地就有了跟着节拍一起舞蹈的冲动。 |
D.歌曲通过简单的重复节奏来刺激身体反应和自律神经系统,激发出人们摆脱心理压抑和格式化生活的本能,聆听《江南Style》甚至能令精神病患者病情好转。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质疑江南地区引领的物质至上的生活观念,因而“鸟叔”运用了讽刺手法,在MV里把“我”塑造成一个“高帅富”,却在歌词里揭示“我”只是一个做着成为江南名流的黄粱美梦的人。 |
B.在音乐评论家看来,《江南Style》的音乐风格既没有违背韩国歌迷的偏好,又贴合了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受众的音乐审美趣味。 |
C.尽管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但丝毫不妨碍《江南Style》像瘟疫般在全球流行开来。尤其是MV里“鸟叔”独创的“骑马舞”。 |
D.《江南Style》的一夜爆红,也可以从审丑文化、从众心理、群体效应和偶像崇拜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
作者认为流行文化有其诡异之处,请简要回答流行文化的诡异之处究竟在哪里。(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寂寞
龙应台
⑴我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用狼犬似的声音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剑道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刀光夺目。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⑵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觉,像沙尘暴的漫天黑尘,以鬼魅的流动速度,细微地渗透地包围过来。
⑶我曾经三十天蛰居山庄,足不离户。坐在阳台上记录每天落日下山的分秒和它落下时与山棱碰触的点的移动。有时候,迷航的鸟不小心飞进屋内,拍打着翅膀从一个书架闯到另一个书架,迷乱惊慌地寻找出路。
⑷在特别湿润的日子里,我将阳台落地玻璃门大大敞开,站在客厅中央,守着远处山头的一朵云,看着这朵云,从山峰那边慢慢飘过来、飘过来,越过阳台,全面进入我的客厅,把我包裹在内,而后流向每个房间,最终分成小朵,从不同的窗口飘出,回归山岚。
⑸冰箱永远是空的。好朋友上山探视,总是带点牛奶面包,像一个社会局的志工去探视独居老人。真正断炊的时候,我黄昏出门散步,山径边有农人的菜田,长出田陌的野菜,随兴拔几把回家,也能煮汤。
⑹夏天的夜空,有时很蓝。我总是看见金星早早出现在离山棱很近的低空,然后月亮就上来了。野风吹着高高的树,叶片飒飒作响。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
⑺我细细在想,寂寞,是个什么状态;寂寞,该怎么分类?
⑻有一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晚上,朋友们在我的山居相聚,饮酒谈天,十一时半,大伙纷纷起立,要赶下山,因为,新年旧年交替的那一刻,必须和家里那个人相守。朋友们离去前还体贴地将酒杯碗盘洗净,然后是一阵车马启动、深巷寒犬的声音。五分钟后,一个诗人从半路上来电,电话上欲言又止,意思是说,大伙午夜前一哄而散,把我一个人留在山上,好像……他说不下去。
⑼我感念他的友情温柔,也记得自己的答复:“亲爱的,难道你觉得,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他一时无语。
⑽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写湖心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雪、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⑾深夜独自到湖上看大雪,他显然不觉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当他在为自己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⑿“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笑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⒀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⒁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赏析划线文中的句子。
老鹰独立在树梢,沉静地看着开阔的山谷。我独立露台,俯视深沉的老鹰。简要概括第一、二段的内容,并简析它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联想到张岱,并引用其文章、墓志铭的意图是什么?
文章最后提到“有一种寂寞,也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作者对这种寂寞持什么样的态度?试列举相关人物或实例谈谈你对这种“寂寞”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纠结”是社会心理之痛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由国内语言文字专家评选出的2009年十大流行词汇,“纠结”榜上有名,可见其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段时间以来,纠结厚积薄发,不仅见诸主流媒体报道,还成为观察当下社会、经济动态的一大关键词,如新华社发的一篇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稿,标题即是“复杂内外形势下中国力破经济发展“两难”纠结”;《新周刊》在今年5月推出封面报道,总题为“100年来,那些纠结于中国的人和事”。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纠结一词解释为“相互缠绕”,作动词使用。从字形上看,纠结是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它给人们带来的印象是一团团物体相交纠缠、枝杈重叠的模样。
事实上,在生活中,纠结一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灵活。它可以当动词,“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也可以当形容词,如“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甚至可以当作名词,如“竟不知心中的纠结如何排遣”。无论是形容事件的态势,还是表达自己的心情,甚至是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纠结一词均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纠结在表意上可以准确满足使用者的需要。纠结本意为“纠缠”,这恰恰是对客观状态的一种主观抽象;今天当人们选择用以形容自身心态时,纠结让人们难以言说的心情找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表达,令人一吐心中之郁结,岂不快哉!
值得思考的是,纠结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潜伏着何种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流行语正是某种社会心理的体现。从“别理我,烦着呢”、郁闷、再到纠结,人们口中用以表达心情的词语随着时间游走也在渐渐变化。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如此迅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随时发布信息,海量信息充斥着现代人每一寸空间;在这个时代,物质生产如此丰富多样,“物我”间的边界在物化社会中悄悄晕染;社会文化多元并进,个体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虽然智者说,智慧和聪明的区别就在于懂得如何选择,然而当今人们面对诸多诱惑时,如何更智慧,叫人如何不纠结?
面对诸多的选择与顾虑,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困境,人们在理性与感性、欲望与克制、道德坚守与缺失、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与困惑;人们在历史与当下,自身与他人之间不断逡巡、追问。当其时,个体并不必然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不能不说是社会之痛。
事实上,人们会抱怨生活让自己太纠结,却不知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常常迷惑于诸多选择而左右为难,却不曾思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痛恨不断在徘徊中受阻,却不愿突破自我。有些时候,遇到烦恼,我们纠结;遇到挫折,我们纠结;遇到不满,我们纠结;遇到迷茫,我们纠结……人们执著于生活中难以避免的磕磕碰碰,其实都是伪纠结。活在当下,挫折在所难免,以一种阳光心态直面挑战才是上选。抛开种种伪纠结,分清了哪些属于真纠结,又该如何把握呢?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美国大学生为反对快餐业对工人的剥削,体现劳动力的价值,发起了禁食汉堡包运动。很快,许多人加入了禁食汉堡包的行列。一段时期之后,人们发现正义之举造成了适得其反的效果。由于汉堡包销量下降,快餐企业收益减少,劳动者的境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面临失去工作的困境。
生活百味杂陈,纠结在所难免。多一点智慧和勇气,把握住自己心中的准绳,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理想的桃花源或许早已在不远处。
(选自《半月谈》,有删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纠结”一词可形容事态,可表达心情,也可描述性格,能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要求。 |
B.新华社和《新周刊》的稿件都用到“纠结”一词,表明该词语有着广泛深刻的群众基础。 |
C.“纠结”让今天的人们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形容自身难以言说的心情。 |
D.文章以美国大学生发起禁食汉堡包运动例子作类比,论证人们应该分清真假纠结,准确把握事物本质。 |
下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让今人“一吐为快”时,纠结背后潜伏的社会文化心灵密码不值得思考。 |
B.回望社会前行的足迹,不会有哪个时代信息技术发展会如此迅猛。 |
C.执著于生活,难以超脱,不具阳光心态,没有辨别力,因而烦恼、挫折、不满、迷茫,这些所谓的纠结都是伪纠结。 |
D.面对两难甚至多难境地,个体必然不会有疼痛感,而当纠结成为一种社会心理标签,其间产生的价值迷失会成为社会之痛。 |
请分别解释“最近的工作让我纠结”、“这个电影情节看起来特纠结”中两个“纠结”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