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下列关于照相、电影、漫画等视觉影像与文字媒介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影像伸出的触角,易于满足感官世界,这恰是文字媒介的限制
②影像可以化虚构为真实,其传播功能远超过文字,所以文字传播在现代社会已毫无意义
③每一种影像纪实的作者,有其主观意念需要解读,文字媒介仍是必要的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 | D.①② |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你认为以下哪种理解正确?
A.19世纪宗教信仰不存在了,20世纪人们因缺少信仰而失去人生意义 |
B.19世纪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20世纪人类陷入信仰危机和精神困境 |
C.19世纪强调人的价值,20世纪人类面临传染病、灾难和污染的威胁 |
D.19世纪科学快速发展,20世纪科学面对伦理道德的巨大挑战 |
现代著名美术家王承利认为,中国绘画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西方绘画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两者不同的绘画要求体现了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对比下列两幅画,这种差异主要是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 B.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的差异 |
C.儒家自我道德人格要求与人文主义的差异 | D.追求审美意境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差异 |
西方历史学家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
C.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