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人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4分)
材料二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2)材料二中董仲舒和朱熹各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3)材料三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五六世纪,雅典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公民大会,这个公民大会通常由5000~6000名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侨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至于审判方面,则由一个……市民组成的陪审团主持,罪名成立与否,由陪审团以多数票决定。
材料二 泰米斯托克利(前528~前462)是古希腊民主派政治家与统帅。然而公元前470年,他遭到民主派政治家无端诬陷,并以“陶片放逐法”驱逐出境,亡命国外,凄惨死于小亚细亚。
请完成:
(1)当时雅典的公民大会和陪审团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古雅典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人类树立了自由与平等的法治楷模,为什么会制造材料二的冤假错案呢?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雅典的民主制度。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我们至少有三条会遭到进攻的战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了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他曾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摘自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材料三: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之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摘自《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摘自《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
回答:(1)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三、四,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四,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材料一:
类别 |
时间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法国 |
工业品 |
19世纪中期 |
1 |
4 |
2 |
|
数量 |
19世纪末 |
3 |
2 |
1 |
4 |
占有殖民面积 |
19世纪末 |
1 |
4 |
5 |
2 |
材料二: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说:“怎么办?世界已经瓜分完了!我们不愿意阻挠任何人,但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的站在一旁……而让他们分割世界。……我们在全世界各地有着自己的利益。”
——摘自德国外长皮洛夫1889年12月在议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
请回答:(1)材料一中导致美德两国工业品数量上所占位次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什么规律?
(2)材料二中皮洛夫的演说主要是针对哪一国家?德国在远东和非洲是怎样“不愿消极地站在一旁”的?
(3)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的总态势。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材料一: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值得玩味的。
材料二 : 为什么不是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大宽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
材料三 : 地缘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原因。比利时的弗兰德尔与英伦岛隔海相望,此地就成为英国与大陆贸易往来的集散地。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
(2)材料二的描述的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二、三是否有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