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其中一个人要了鱼,另一个人要了鱼竿。得到鱼的人煮了鱼,狼吞虎咽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不久他饿死在了路上。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一根鱼竿和一篓鱼。他们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以维持生存。经过遥远的跋涉,他们终于来到海边。从此,他们以捕鱼为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A.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 |
B.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
C.自私而不愿帮助别人的人,最终会毁灭了自己。 |
D.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才会有所收获。 |
下面是关于课文中心意思的三种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通过回忆“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的愉快经历,赞扬了农民孩子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B.课文写的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C.课文写出了一片难得的“乐土”,塑造出一群可爱的孩子,寄托着作者那时的理想,以及对新生的希望。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为()
A.屋子很简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 |
B.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 |
C.他完全陶醉在这优美的大自然中了。 |
D.老师钦佩王兰的学习精神。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纱毯趣味鉴赏仰坐 |
B.犹豫魅力钦佩脚踝 |
C.轮廓模糊覆盖忘乎所已 |
D.翘起和蔼陶醉荒谬 |
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