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分)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氧气,实验室常用物质分解的方法制氧气。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下图中选择装置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验。
(1)工业制氧气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仪器a的名称是: 。
(2)甲同学从上图中选择B、E装置的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为: 。反应类型为( )收集氧气还可选用的装置是 。
(3)若用装置B制氧气,反应通常很剧烈,据此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更换部分仪器,控制液体的加入速度
B.用体积小的广口瓶
C.加热反应物
D.减小过氧化氢浓度
(4)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加热固体硫酸铵和固体熟石灰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应选用上图 作发生装置,收集氨气最好用上图 装置。
(5)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的KMnO4固体放入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猜想Ⅲ:反应生成的K2MnO4和MnO2分解放出O2.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下列实验: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测 错误;第二组同学取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 。
(6)丙同学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作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并填写下列空白:。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
【设计实验】丙同学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它可能影响实验的因素均忽略)。
(Ⅰ)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
(Ⅱ)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 (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Ⅲ)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测量得到0.5g氧化铜( CuO )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 。(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丙同学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 。
某“自加热食品”发热包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钠和氯化钙,其使用说明(如图1所示):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发热包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Ⅰ: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将发热包中固体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发生剧烈反应,水很快沸腾。反应结束后,烧杯底部有大量固体,继续加水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得到固体混合物。
(1)发热包中的某种物质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物质的化学式是 。
探究Ⅱ:固体混合物的成分
【查阅资料】单质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并产生氢气。
小组同学认为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可能是:活性炭、铝粉、铁粉、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为进一步探究其成分,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2)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试管中,加水振荡,静置,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为 色,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钙。
(3)另取少量固体混合物于锥形瓶中,逐渐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如图2所示),反应停止后瓶底有黑色固体剩余,溶液呈浅绿色。
①反应停止后,瓶底的黑色固体为 ,判断依据是 。
②若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 ,对应此现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4)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该固体混合物中含有铝粉 。
(包含实验步骤、产生现象和结论。可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 溶液、 溶液)。
同学们为进一步认知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来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当观察到甲试管中溶液由 恰好变为无色时,说明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3)乙试管中两种溶液不能发生反应,理由是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乙、丙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静置片刻,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大家对得到的上层溶液的成分产生了兴趣,于是又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小烧杯中上层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
【做出猜想】猜想一: 、 、
猜想二: 、
猜想三: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
① |
猜想一不成立 |
另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② |
③ |
猜想三成立 |
【反思拓展】
(5)小烧杯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写化学式)。
某活动小组对教材中关于钟乳石形成过程的介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设计并进行了下列实验,请你帮助完成相关问题。
【探究活动一】钟乳石形成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查阅资料:(1) 与 、 以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 。
(2)溶有 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 就会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步骤1:取一定量澄清石灰水于试管中,通入 。 |
溶液变浑浊 |
生成的沉淀物是 |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继续通入 |
浑浊液又变澄清 |
化学方程式为 |
步骤3:加热步骤2所得溶液 |
溶液又变浑浊 |
溶洞中能通过 个反应把 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而形成奇妙的、形态各异的钟乳石。 |
交流讨论:同学们认为 和 溶液中都含有 ,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那么 溶液是否也能与 反应生成 ?
【探究活动二】 通入 溶液中,产物中是否有 ?
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与方法 |
实验现象 |
分析与结论 |
步骤1:取一定量 溶液于试管中,通入一段时间 |
无明显现象 |
一定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步骤2:向步骤1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 溶液 |
澄清溶液变浑浊 |
加入过量 溶液的目的是检验并除去 |
步骤3:过滤步骤2所得混合物,向滤液中加入 。 |
有气体生成 |
通入 溶液中的 足够多时, (填“有”或“没有”) 生成。 |
反思提升:(1)若要用 与 溶液反应获得 ,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
(2)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活动,你对化学反应的新认识是 。
化学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氯化钾、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1:取适量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 |
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
步骤2:取少量步骤1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
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 |
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
【实验分析】
(1)步骤1中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2中沉淀部分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评价】
小亮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能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因此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步骤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结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小明认为小亮的实验不能确定氯化钾的存在,理由是 。
用下列实验探究与
溶液的反应。
实验一: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溶液,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且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
(1)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收集气体, (填操作)后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该气体为 。
实验二:将实验一所得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出现白色固体。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对所得白色固体作如下探究。
【资料】①能与
作用生成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
和
。
②与
溶液反应会生成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含
浓度较大的溶液,受热不分解。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
a. ;b.
;C.
和
。
【实验】取适量白色固体,利用如图装置充分加热,U型管中 ,则猜测b成立。
【反思】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后出现白色固体的原因是 。
实验三: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碱式氯化铜[
]蓝绿色固体,其受热会分解生成
、
和
。取一定量蓝绿色固体,充分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用足量的吸水剂氯化钙和烧碱溶液充分吸收。
(1)实验测得氯化钙增重0.36g,烧碱溶液增重0.73g。则碱式氯化铜的化学式为 。
(2)若烧碱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则测得的
中
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