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对画线处进行调整,使句子语意连贯,句式协调。(字数不得增减)
庄子①像水一样冷静,又像火一样热烈。几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受了他的影响,一方面嫉恶如仇,嬉笑怒骂;另一方面却又把天大的事,化成一股清风,一弯明月。他那②文笔的恣肆,寓言的生动,深刻的思想,更是时时令人击节赞叹。
修改为:①
②
下面是一段介绍中医的材料,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医药学是人类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医因深受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在世界医学体系中显得特色鲜明。中医认为人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人与自然也是一个统一体,特别强调和谐与平衡的整体性。因此,它没有西医那么细致的科室划分,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还有可能“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中医还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说,同一病症的人可能采用不同的药方,而有时候不同的病症却会用相同的药方,这种个体化的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神奇特色。在传统中医那里我们往往看不到各种检测仪器,医生也不让我们去进行各种化验检查,他们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综合分析,归纳症型。在具体治疗时,中医灵活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疔等多种手段,最终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根据下面情境,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学校举办了戏剧节,学生们表演了经典剧目《窦娥冤》《哈姆莱特》和课本剧《项链》《鸿门宴》。戏剧节给嘉宾的邀请函正文如下,请找出不得体的一句
①今特邀您莅临戏剧节。②为我们的演出做观众。③相信您能享受到最具特色的演出。④我们期待着您的光临。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是与戏剧节表演剧目相关的文学常识,其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窦娥冤》中“六月飞雪”脱胎于“东海孝妇”的故事,此情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
B.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讲述了一个复仇故事,“生存还是毁灭”的话题贯穿全剧。 |
C.《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命运真如作者感慨的那样,被极细小的一件事情改变了。 |
D.刘邦在谋士范增的帮助下逃离了杀机四伏的鸿门宴,在与项羽的交锋中先胜一筹。 |
戏剧节闭幕式上,嘉宾发表感想,其表述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以前总听说学校戏剧节搞得红红火火,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今天看了演出还真是如此。学生们的表演不温不火,可见咱们的孩子为戏剧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下了很多功夫,真应了那句话:玉不琢、不成器。
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B.不温不火 | C.九牛二虎之力 | D.玉不琢 不成器 |
表演结束后,大家纷纷在校园网上发贴,其中对传统称谓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舍妹在戏剧节上获大奖,多亏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谢你们。 |
B.令郎不愧是戏剧世家子弟,他的演出让人过目不忘,真可说是后生可畏呀! |
C.您家母在戏剧节上的感言,字字铿锵、句句有力,听来真令人感慨不已。 |
D.我的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说,演戏如同做人,戏里戏外均要认真。 |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2分,共8分。
①走进书房,抬头可见墙上挂着的横幅:友古今善士, 甲。②翻阅书卷,书中的人物 乙。沉浸于别人的世界比照自己,鞭策自己,你将会不断获取前进的动力。③荷笔当锄,你的精神家园将种满稚嫩的庄稼,也许远离丰收的季节,但心里总装着一个秋天。④人生短暂,刻不容缓,走进书房,你将会摆脱平庸,充实心灵。将下列各句填入文中横线甲处,与上句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
A.读中外奇书 | B.聚天地精华 | C.凝笔墨之香 | D.落笔撼五岳 |
将下列各词填入文中横线乙处,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熙熙攘攘 | B.纷至沓来 | C.摩肩接踵 | D.应接不暇 |
文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鞭策 | B.荷(hè)笔当锄 | C.短暂 (zhàn) | D.刻不容缓 |
“古人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填入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是一所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名校,他的教育科研也走在了各个重点学校的前列。下图是哈六中教育科研图标,请分析这个图标的构成要素及象征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北京大学一场有关教育和交流的演讲,为米歇尔新增不少青少年粉丝。不过,这位美国第一夫人可能并未意识到,“出国留学”这个在她演讲中反复出现,并被她称作“能够改变人生”的受教育方式,对于听她演讲的学生受众,尤其是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小学生而言,并非唾手可得。在中国,真正“改变”他们的,还是要寄望于上一所好大学。
正如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上大学及其背后的教育公平问题,才是教育部长被围追堵截时遭遇最多的问题。其间,不少来自地方教育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教育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也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并不多,而是将更多的笔墨落在教育公平上,比如那句“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就被媒体反复解读为,农家子弟有望真正得到一棵“改变人生”的救命稻草。
当美国第一夫人在她富有外交高度、且不乏政治意味的演讲中关心留学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关心的。(本报记者邱晨辉实习生马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