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是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A.鸟嘌呤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 D.胸腺嘧啶或胞嘧啶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成分(mmol/L)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
① |
②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③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
④ |
10 |
140 |
2.5 |
10.35 |
25 |
- |
47 |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④为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与淋巴进行交换,以避免营养物质的浪费
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
为提高棉花纤维的长度,研究者取开花前2天(未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A)和开花当天(受精)的棉花胚珠细胞(B)在体外培养,于不同时间分别给予不同的激素。实验结果见下表。上述实验表明()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第4组 |
|||||
A |
B |
A |
B |
A |
B |
A |
B |
|
在培养液中添加的激素 |
培养于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
培养于含赤霉素的培养液中 |
培养于含生长素+赤霉素的培养液中 |
后期再添加生长素和赤霉素 |
||||
培养结果 |
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 |
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 |
均产生了纤维细胞并使之伸长 |
均没有纤维细胞产生 |
||||
A.两种激素均能引起棉花胚珠细胞分化和伸长
B.受精与否决定了棉花胚珠细胞的分化和伸长
C.只要添加两种激素棉花胚珠细胞就能分化和伸长
D.两种激素共同使用和单独使用的结果不同
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N/a |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 |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