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墙上的母爱
(1)跳槽到报社做记者以后,我又新租了一间房子。当房东打开房门的时候,满墙的涂鸦之作以逼人的气势侵略性地进入我的视野。
(2)我惊问:“这墙怎么涂得这么吓人?”
(3)房东说:“我也没办法,这样吧,你找几个民工用石灰浆涂抹一下,我免你一个月的房租。”
(4)这是一宗很划算的买卖,我立即点头答应。
(5)大概一个星期后,我叫来两个民工刷墙。还没开工,一个女人把民工师傅拦住,双手坚定地比画着,嘴里咿咿呀呀地叫,她是个哑巴。
(6)我跟她解释:“这房子是我租的,墙上太脏了,刷干净点好看一些。”
(7)女人横在那里,毫不退缩。
(8)我没有办法,只好叫房东来解围。
(9)房东说:“小陈,她以前就租住在这儿,这些东西是她画的。她肯定是舍不得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刷掉。她很蛮横,你还是让着她吧。”
(10)我让民工师傅先回去,把女人留下来,和她笔谈,再经过房东的补充,渐渐地,我明白了女人qī苦的身世,以及她对女儿深深的思念。
(11)女人怀孕的时候,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多少亲戚朋友劝她流产,再寻别的男人,她怎么也听不进去,固执地要把孩子生下来。
(12)就在女人临产前夕,丈夫单位要收回房子,将她扫地出门。她强忍着,租下这间小房子。不久以后,她在这间出租屋里生下了一个女孩。
(13)女人没有生活来源就沿街捡破烂,靠那点可怜的收入养家糊口。女人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女儿身上,教她识字看画,教她唱歌跳舞。小女儿变得天真活泼,人见人爱。
(14)女儿三岁那年,女人生了一场大病,医好之后,她成了哑巴,与人交流只有通过纸和笔了。为了女儿的前程,女人把她送给别人,自己一个人过孤独的日子。
(15)女人隔三差五就去幼儿园看女儿。女儿学了“a、o、e”之类的拼音,她回来就在墙上写上“a、o、e”,女儿学了一首歌,她回来之后,就在墙上写下儿歌的名字。没过几年,四面墙被涂抹得满满当当。
(16)刚开始,房东叫她不要在墙上乱画,但听到她咿咿呀呀的叫唤透着凄苦的苍凉,便让她由着性子去。突然有一天,女人边抹眼泪边进屋,关上门后,整整哭了一宿。
(17)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在墙上写下一个字。房东猜想,她女儿可能是随养父母迁走了,也可能是女儿不认这个哑巴母亲。
(18)在我租这间屋之前,女人在这整整租住了15年。
(19)听到女人的这个故事,我的心莫名地感伤起来,我对女人说:“这墙我不会涂了,你什么时候想看它,就来看好了。”
(20)女人走后,我从采访包里取出照相机,把墙上那密密麻麻的字全拍下来,准备把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她,我觉得作为母亲,她确实不容易。
(21)第二天,我接到异地采访任务,离开了这座城市。一个星期后,我结束采访,回到租住屋里,不禁大吃一惊,字墙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光洁照人的墙面!房东告诉我,我走后,她叫人把字墙给弄掉了。望着四面白墙,我突然感到空落落的,像是丢失了一件心爱的宝贝。
(22)现在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尽快把字墙的照片洗好,这成了我的责任和使命。
(23)照片洗好了,我等待着哑女的出现。可惜,很长时间过去了,她一直都没踪影。
(24)不知她到哪儿去了。给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蛮横( ) qī( )苦“女人”在成为哑巴之前,为女儿成长付出了巨大心血,它们表现在哪些方面。
母亲在墙上涂下女儿所学的东西的用意是: 。
文中说:“女人在这整整租住了15年。”你能说说她这样做的动机吗?
“我”没有刷墙并且准备拍下来送给那位母亲的原因是:
。“望着四面白墙,确突然感到空落落的,像是丢失了一件心爱的宝贝”你认为作者“丢失”的是什么?
阅读《周庄水韵》选段,完成7—9题。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选文第一段的结构特点是
A.总分式 | B.并列式 | C.层进式 | D.对照式 |
.下面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每次到周庄都会变换角度描写周庄。第一次游周庄是从动态的角度去写,第二次游周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写。 |
B.这段文字记叙了作者两次游周庄的情况,作者每次游周庄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游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
C.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用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
D.作者要强调每一次到周庄,都“乘船游镇”,原因是作者对周庄的水印象很深,这也突出了周庄水乡的特点。 |
.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给此选段拟一个小标题,可以为:“节日夜景”或“梦幻般的夜晚”等。 |
B.此选段详写周庄节日夜晚灯光、焰火的美景,主要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 |
C.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蔓延”一词,是感染、传播的意思,这种惊喜感染了地上很多人,大家都高兴起来。 |
D.此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方面生动地形象描写了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 |
(二)花都开好了
①记忆里,乡村多花,四季不息。而夏季,简直就是花的盛季,随便一抬眼,就能看到一串艳红,或一串粉白,趴在草丛中笑。
②凤仙花是不消说的,家家有。那是女孩子的花。女孩子们用它来染红指甲。(A)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猫在花丛中追着小虫子跑,母亲经过花丛旁,会不经意地笑一笑。时光便靓丽得花一样的。
③最为奇怪的是这样一种花,只在傍晚太阳落山时才开。花长在厨房门口,一大蓬的,长得特别茂密。傍晚时分,花开好了,浅粉的一朵朵,像小喇叭,欢欢喜喜的。(B)祖母瞟了一眼花说,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不一会,屋角上方,炊烟就会飘起来。狗开始撒着欢往家跑,那后面,一定有荷着锄的父母亲,披着淡淡夜色。我们早早把四方桌在院子里摆上了,地面上洒了井水(消暑热的),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来了。花在开。这样的花,开好的时候,充满阖家团聚的温馨。花名更是耐人咀嚼,祖母叫它晚婆娘花。是一个喜眉喜眼守着家的女子呀,等候着晚归的家人。天不老,地不老,情不老,永永远远。
④喜欢过一首低吟浅唱的歌,是唱兰花草的,原是胡适作的一首诗。歌中的意境美得令人心碎:“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定是一个美丽清纯的乡村少女,一天,她去山中,偶遇兰花草,把它带回家,悉心种在自家的小园里,从此种下念想。她一日跑去看三回,看得所有的花都开过了,“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多失望多失望呀,她低眉自语,有一点点幽怨。月华如水,心中的爱恋却夜夜不相忘。是有情总被无情恼么?未必是。等到来年的春天,会有满园花簇簇的。
⑤亦看过一个有关花的感人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在三岁时失去了母亲。父亲不忍心让小小的她受到伤害,就骗她说,妈妈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等院子里的桃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女孩于是一日一日跑去看桃树,整整守候了一个冬天。次年三月,满树的桃花开了。女孩很高兴,跑去告诉父亲,爸爸,桃花都开好了,妈妈就要回来了吧?父亲笑笑说,哦,等屋后的蔷薇花开了,妈妈就回来了。女孩于是又充满希望地天天跑去屋后看蔷薇。等蔷薇花都开好了,做父亲的又告诉女儿,等窗台上的海棠花开好了,妈妈就回来了。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女孩在美丽的等待中长大。健康而活泼,身上没有一丝忧郁悲苦的影子。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女孩深情地拥抱了父亲,俯到父亲耳边说的一句是,爸,感谢你这些年来的美丽谎言。
⑥花继续在开,爱,绵绵不绝。
⑦画家黄永玉曾在一篇回忆录里,提及红梅花,那是他与一陈姓先生的一段“忘年交”。当年,黄永玉还是潦倒一穷孩子,到处教书,到处投稿,但每年除夕都会赶到陈先生家去过。那时,陈先生家红的梅花开得正好。有一年,黄永玉没能如期赶去,陈先生就给他写信,在信中这样写道:“花都开了,饭在等你,以为晚上那顿饭你一定赶得来,可你没有赶回来。你看,花都开了。”
⑧你看,花都开好了。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它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世界有好人,有善,有至纯至真。多美好!.阅读全文,说说本文为什么以“花都开好了”为题。
.请将作者在每一种花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补充完整。
(1)凤仙花是彰显女孩子的活力与美丽的青春之花。
(2)晚婆娘花是之花。
(3)兰花是之花。
(4)桃花、蔷薇、海棠花是表现善意谎言中殷切关爱的亲情之花。.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答案写在下面的空白处。(6分)
(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A句:花都开好的时候,最是热闹,星星点点,像绿色的叶间,落满粉色的蝶,它们就要振翅飞了呀。
赏析A句:
(B)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加点的词语作注。
祖母瞟了一眼花说, 该煮晚饭了,遂折身到厨房里。
瞟:.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⑧段中画线句“冰天雪地里,红艳艳的一大簇,直艳到人的心里面”的理解。
.读完本文,我们觉得花香满纸,沁人心脾。生活中,花儿可以用来表达感情、传递心意。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结合所选之花的象征意义、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至少一种)写一段寄语。(60字左右)
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6月19日)是“父亲节”,请为你敬爱的父亲或天下所有的父亲送上一束花,向他(他们)表达你真心的祝福。
我选择的花是:
(一)天气转暖害了北极动物
①阿拉斯加海岸对面,“北极黎明号”破冰船,正载着俄、美两国极地学家驶向北极。
②突然,了望室报告,船在左前方约1000米处发现一个活动物体,那物体的轮廓渐渐清晰——是只北极熊,它站在一块浮冰上,正从左船舷下经过,它的胸廓透过那雪白的柔毛显现出来,肚子呈褐色。它的4条腿支撑着那一吨重的身躯,在冰水中试图向船靠近。它的眼睛黝黑,眼窝深陷,憨厚的面孔充满渴望和乞求。船上的生物学家们都明白,它饿了,是船上飘出的鸡蛋和香肠的香味吸引了它。
③有人扔下去一把香肠,香肠落入水中,那熊迅速扑入水里,在波浪里乱抓。船继续向前走,也不知道那熊能不能捞起那些香肠。
④“北极黎明号”不能停下来,它刚刚驶到冰地的边缘,前边的路还很漫长。科学家们对那头熊的惨况感到震惊,但并不觉得意外。因为科学家们多年来一直在发出警告,提醒人们北极冰帽的不断融化和缩小,将造成许多世界上最令人喜爱的动物的死亡,这些动物包括北极熊、鲸鱼、海豹和海象。“北极黎明号”正是为调查这一正在不断加剧的环境灾难驶往北极进行科学探测的。
⑤北极原始质朴的冰、雪、冻原和永久冻土,给北极熊、海象、海豹、驯鹿、旅鼠、北极狐、北极狼和麝牛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家园。这里是白鲸、角鲸、灰鲸常来“度假修养”之地,这里是全球15%的季候鸟每年前来寻找爱情孕育后代的地方。
⑥然而,随着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不断加剧,这个地球最寒冷的地方已逐渐变暖,气温上升已超过1.5度——比世界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快5倍。
⑦在一个冬季来临气温可降至零下75℃的地方,平均气温上升一两度,对于那些依赖冰水和冰原的浮游生物及各种动物来说,几乎是灾难性的。因为在这里,食肉的北极熊要捕捉鲸、海象和海豹,海象、海豹和鲸则要在结冰的海水中觅食,它们喜欢的贝壳类生物、北极鳕鱼和海藻等也只有在冰水、冰原上才能存活。现在,由于浮冰变薄,冰区不断北移,这脆弱的食物链正在被拆散。
⑧暖潮融化了海象的冰巢,压死了正在哺育中的母象和它们的幼仔。即使幼象能活下来,成年象也难以喂饱它们,因为冰块越往北移,海水便越深,潜到海底去寻找甲壳类动物及鳕鱼就越发困难。冰块离海岸越来越远,部分动物甚至被困在陆地上,它们依托冰块潜水找食物的祖传谋生办法已经很难派上用场,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越来越多。
⑨在北极陆地上,灰熊、驯鹿、北极狐狸和狼在过去数百万年中养成了迁徒的习惯。每年春夏之际,幼嫩的草、青苔和地衣会悄悄拱出地面,然后很快消失,动物们便要抓紧时间迁到这里交配和哺育后代。但天气变暖使春天来得越来越早,苔原便也更早地枯萎。动物们按既有习性赶到这里时,草叶已枯黄并开始结籽,觅食和交配的条件已很恶劣。海鸠通常在夏天深入北极北部栖息,随冰区北移,现在它飞得越来越靠北,以致天气变冷后,它们已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离严寒地带,因此这种鸟正在迅速的灭绝之中。科学家预测说,如果冰层变得越来越薄,也许在20年内许多动物——包括北极熊,都会灭绝。.通读全文,说一说“天气转暖”对“北极动物”有哪些危害?
.文章开头前三段叙述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⑦段“现在,由于浮冰变薄,冰区不断北移,这脆弱的食物链正在被拆散”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被拆散”而不用“断开”,说说你的理解。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然而,随着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不断加剧,这个地球最寒冷的地方已逐渐变暖,气温上升已超过1.5度——比世界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快5倍。.全球变暖给许许多多的生物带来了灭绝性的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严峻的考验。结合文章内容,请你以北极动物的口吻写一段话,向人类发出警告。(60字以内)。(4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文后26—30题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张丽钧
①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②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l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③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④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⑤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问,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嚣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⑥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⑦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⑧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速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⑨不由想到我圆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纸上。我想,对卡尔布而言,又何尝不是先在胸中制成了一把现成的椅子呢?那个小椅子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卡尔布只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
⑩在尘世间,“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没看卡尔布表演前,我只会将我家后院的木桩叫做木桩它们呆头呆脑,只不过是木头一截、一截木头;看了卡尔布表演之后,我看那些木桩时的眼神倏地变了!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⑾其实,又何止是木桩呢?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尚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2009年第11期).请概述卡尔布在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个什么绝活。(2分)
.作者那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第⑨段讲到宋代画竹高手文与可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______。文章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
。(3分).品味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2分)
.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4分)
(三)【说明园苑】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19—21题。(共5分)
共生:双赢的生存智慧
①一提起生物进化,映入人们脑海的多半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字。在漫长的进化历史过程中,唯有战胜对手的幸运儿才能赢得大自然的青睐,拿到参加下一场物种角力的入场券。然而,大自然并不只是沿着单一的路线前行,“合则双赢,争则俱败”,体现互助与合作精神的共生,或许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另一重大因素。
②从表面上看,共生关系只是存在于残酷竞争中的权宜之计,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偶合而已。然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却发现,这种生存战略同样是大自然的选择,是另一条进化道路——共生进化的产物。它提供了共生双方的任何一方不能产生的物质,带来了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的效率。
③共生的形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它存在于各层次、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海葵虾,顾名思义,对美丽的海葵(腔肠动物)情有独钟,它总是夹着海葵浪迹于海底世界。一遇危险,自有长着含毒触角的海葵出面摆平。这样一来,海葵虾可以放心觅食,不必为安全多费心机;而生性慵懒、喜静不喜动的海葵只要从共生伙伴的食物中分一杯羹就足以果腹。
④动物之间的共生的现象是这样,植物与动物共生的现象也不少见。生活在墨西哥的一种蚂蚁把巢筑在刺槐中空的树干中,享用刺槐叶柄部位分泌的富含糖分的汁液。作为回报,蚂蚁则负责植物的安全工作,一旦刺槐的敌人——食叶昆虫及其幼虫、草食动物——靠近时,盛怒的蚁群就会蜂拥而出,与入侵者做殊死搏斗,直到把它们赶走。除此之外,蚂蚁还可以清除对刺槐造成威胁的寄生植物。当这些植物靠近时,蚂蚁就会毫不客气地上前啃掉它们的藤条和嫩芽。
⑤高等植物与真菌的共生早已为人类所熟知。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真菌的菌丝体长在植物的根部,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而植物则可以从真菌的分解物中吸取养料。
⑥其实,在生物界发展的初期,不确定和不平衡因素充斥于物种之间,它们的关系表现出高度的对抗性。对抗越激烈,对自身乃至生物界造成的破坏就越大。这不仅破坏了生物之间的平衡,而且对生态发展造成灾害。要保持生态平衡,就要依靠生物共生所带来的正面作用。
⑦同样,共生现象也给人类很好的启示。
(选自2005年6月号《世界博览》,有删改).请根据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什么是“生物共生”。
.生物共生存在于各种类生物的互动之中。本文列举了动物与动物、和
三种类型的生物共生现象。.第①段中加点的“或许”在句中有什么表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