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科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相关行会。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温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袁氏世范》)。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塞沙,鹅羊吹气、卖盐杂以灰之类伎俩谋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料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拉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举措,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选择。
(摘编自张炸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以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一年。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代政府注意到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官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给予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今人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石头也能说谎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最早对化石进行了描述,并且准确地推测出化石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之后留下来的生物遗迹。这在中世纪的欧洲成了离经叛道的观点,因为基督教《圣经》已清楚表明,自从上帝创造世界到现在,只有区区数千年,没有为地质演变提供足够长的时间。而且,有许多化石与现存的生物都大不一样。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化石是和生物体没有任何关系、自然形成的石头图像,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
到17世纪下半叶,有几名著名博物学家先后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化石必定来源于生物体,这种观点逐渐在学术界占了主流。但是仍有一些学者对此不以为然。德国乌兹堡大学医学院院长柏林格(Johann Bartholomew Adam Beringer, 1667—1740)便是其中的一位,他坚信化石不过是“一种大自然的作者(上帝)自得其乐地埋藏起来的特殊石头”。柏林格喜欢收藏化石,并炫耀其藏品和做有关演讲。他雇了三名男孩替他挖掘化石。1725年,他的两名同事,一名地理学兼数学教授和一名图书馆员,对柏林格的傲慢很不满,想让他出出丑。他们雕刻了一些假化石,收买了一名被柏林格雇佣的男孩,叫他把它们挖出来献给柏林格。
柏林格注意到这些“化石”和其他地方发现的化石大不相同:有眼睛的鸟、在结网的蜘蛛、在交配的青蛙、在采蜜的蜜蜂等等,更像是一幅幅画像。后来挖出的“化石”不仅刻的是生物,而且还有天体图像:光芒四射的太阳、带尾巴的彗星、星星,更进一步证实了它们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 的观点。再后来,又挖掘出了用希伯莱文写的文字,柏林格请人做了翻译,原来是上帝的名字“耶和华”!这更让柏林格高兴了:上帝在作品上签了名。柏林格曾经考虑过这些“化石”是否是古代异教徒留下的文物,最后这个发现否定了这种可能性,因为古代异教徒不可能知道上帝的名字。柏林格也注意到这些“化石”有人为雕刻的痕迹,但是这却使他更相信它们出自上帝之手。
柏林格很快地写成一本著作,准备公布这个重大发现。这时候,那两名同事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告诉柏林格说,这些“化石”是伪造的,但是柏林格不为所动,认为他们是出于嫉妒,阴谋埋没他的重大发现。他们向柏林格演示这些“化石”是如何被雕刻出来的,柏林格同样不为所动:他们能够仿制“化石”,并不等于我发现的“化石”就是假的!
柏林格在1726年出版了其著作。几个月后,柏林格才醒悟过来,据说是因为挖到了一个用希伯莱文写着他的名字的“化石”,才让他明白的确被捉弄了。他把那两名同事告上了法庭,两人都被免职。传说柏林格羞愧难当,花巨资试图把其著作都收购回来销毁,并很快郁郁死去——这最后一条显然不符合事实,因为柏林格此后还活了14年。在他死后,他的著作被当做笑料于1767年再版,他的那些“化石”被称作“谎石”,至今大约还有450块被当做文物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
为什么一个本来很有成就的学者会被如此拙劣的骗局所捉弄?固守僵化的信条和对名望的追求,都很容易让人变得异常的盲目,对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甚至牵强附会地拿来做为支持自己的证据。在原教旨主义者、迷信信徒、伪科学人士、“科学猜想家”身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表现。柏林格最后是醒悟了,比起众多沉迷于骗局、妄想之中终生不能自拔的人来说,他还是要好得多。
不能直接说明柏林格被捉弄的原因的一项是()

A.柏林格傲慢自满,坚信化石是上帝制作的艺术品,并做有关演讲。
B.到17世纪下半叶,化学必定来源于生物体的观点逐渐在学术界占了主流。
C.柏林格的两名同事对他炫耀藏品的傲慢行为很不满。
D.被柏林格雇佣来挖掘化石的一男孩被柏林格的两名同事收买。

有关谎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谎石是柏林格的两名同事为了教训他的骄傲自满而雕刻的假化石
B.有的谎石上刻有耶和华的名字,这使柏林格更相信化石出自上帝之手
C.谎石促成柏林格写就一本著作,这件事使那两名同事感到自己的做法太过分了
D.两名同事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柏林格,但柏林格还是不相信,因为没有人为雕刻的痕迹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表述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关化石的来源,历史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是生物遗迹,一种认为是上帝制作
B.柏林格执迷不悟,明知是假化石,还要雇用三名男孩替他去挖掘
C.化石上的柏林格的名字,使柏林格羞愧难当,也使那两名同事作茧自缚、人财两空
D.思想保守僵化的柏林格花巨资收购并销毁了作品,并郁郁而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保护遗产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大文化节日为契机,以“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大型媒体行动,是文化部、中宣部宣教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十余部门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制作的迄今为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力度最强的一次宣传行动。节目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举办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节日,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成效逐步提高。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使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鲜活起来,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凸显出来;平民视角,就是要探索一条使文化遗产贴近大众的模式,使其在最朴素的“文化回家”当中彰显人文精神和实用价值,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发展眼光,就是把文化遗产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锤炼提纯,使之适合我们的时代,而不是固守陈规、一成不变。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政府的政策自觉――文化政策的导引和管理;学者的智力自觉――观念与知识的阐述和支持;媒体的宣传自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活态”传承人的传承自觉――文化的自信和坚守;还包括广大民众的参与自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如此,这项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事业才会曙光照耀、生机一片。
下列有关“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既包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
B.文化遗产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它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C.文化遗产不仅指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指极易被人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D.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其与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下列对题目中“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维系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身份。
B.“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设立诸如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样的纪念性节日,以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
C.“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保护各个民族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
D.“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生活和群众联系起来,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充分显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采取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B.文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指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补充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明传统文化是彰显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的标志。
D.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民间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我国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成效逐步提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各种样式的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小说了。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在他一生中很少有不读小说的。而我国的古典小说,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尤为深远。作为受教育的青年人,不论将来学什么专业,即使是从事自然科学工作,读一定数量的古典小说,也是有好处的,甚至是完全必要的。
不同文化水平的人,读古典小说也是多层次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初读小说的人,往往以“看热闹”为起点,比较喜欢追求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并不想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一部小说能否吸引读者,首先要看故事情节是否曲折感人,其次则是看书中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真实。一个初读小说的人能对一部作品爱不释手,主要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所谓“看热闹”,总要有热闹可看。其内容的趣味性和刺激性基本是建立在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之上的。但曲折复杂并不等于荒诞离奇,它应当使读者认为这样的情节(甚至每一个细节)真实可信,然后才能引人入胜,激起兴趣,渴望读下去,从而进一步征服读者的感情和理智。我们常说一部好作品必须让读者感到它的故事情节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古典小说中的所谓长篇和短篇,主要是根据篇幅的长短来划分的。如果从内容看,即使是短篇话本,也总是有头有尾,全始全终。它不像西方的短篇小说,往往只截取社会生活的一个横剖面,以一时一地或一人一事为中心,并不考虑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通过横向比较,还可以看到我国古典小说同西方小说的另一个显著的差异,那就是,西方小说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有时还强调要挖掘人物内心潜在意识是怎样活动的。而我国的古典小说,则着重于描绘事物的外在联系和人与人比较明显的矛盾冲突。至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上的细微差异,我们的古典小说作家并不是全不注意,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读者所读到或看到的只是书中人物具体的言行举止,而不是他们的思维过程或思想斗争的无形的刻画。我国古典小说之所以具有这种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特色,正是由于它们植根于强调客观叙述的历史和靠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的说唱艺术。而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特征、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风俗习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所造成的。
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的差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根植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不同。
B.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长篇和短篇的划分标准上不同。
C.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处理方式不同。
D.中国古典短篇话本和西方短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上表现不同。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既有差异,也有相同点。
B.文化水平不同的人,读小说时欣赏的层次一般也不同。
C.小说的情节无论怎样曲折复杂,它都必须是真实可信的。
D.中国古典小说常常靠人物的言行举止来间接表现人物心理。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读小说的人,都是受到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的吸引。
B.在我国,历史著作和说唱艺术基本上不注重人物心理描写的刻画。
C.荒诞离奇的小说在情节上不能给人“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D.总体上,中国古典短篇话本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或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上要优于西方短篇小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地大地震
①海地当地时间周二(1月12日)下午4:56,一场里氏7.0级大地震发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方大概仅仅是10英里(15千米)的地方。本次袭击海地的大地震是这个岛国在两百多年历史中所遭受的最强的也是最具毁灭性的地震。虽然海地官方至今无法计算出7.0级的地震给海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损害到底有多严重,但据估计本次地震将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地震则是在1556年发生在中国陕西的地震,据估计造成了830000人死亡。
②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地震通常发生在地球表面各个大陆板块相互交结出处,大陆板块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它们紧紧镶嵌在一起就像巨大的七巧板,它们彼此对应着移动,这些移动在大多数时候是缓慢而细微的。就像这个世界上地震的产生原因,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这一断层正好在海地附近。通常情况下,加勒比海板块向东对抗着北美板块,这两块大陆板块之间一直都在相互挤压碰撞,其中一个板块会缓慢“爬上”另一个板块去,这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平移断层。但是每一年移动是非常细微的,一般只有0.8英尺(20厘米)。
③“每年20厘米的移动是非常细小的,人们是感觉不到的。”卡里恩·贝德维尔说,他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的地质学家。但是沿着断层边界处,压力逐渐堆积起来,在某一个瞬间,这些积聚许久的地壳压力得到释放,导致断层两侧的剧烈运动并最终产生地震。“断裂线两边的板块在东西方向相互移动,导致了其中能量的释放,并最终发生了海地大地震。”贝德维尔补充说。
④“一般而言,地震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它们发生在海洋中,或者在陆地上,这是根据他们发生的地理位置来区分的。”贝德维尔告诉生命科学网站说,“山地和岩石地质构造中发生的地震并没有太强的地面摇晃,这也是它们所独有的,而于此相对应,大量的沉积物而非岩石的地质构造在遭遇地震时,有更大的可能出现更为剧烈的地面摇晃。按照上面的分类,海地属于更多沉积物的地址构造,属于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地面震动的地质构造。”
⑤一个7.0级的地震在任何地方都会造成巨大和灾难性的破坏,但是对于海地而言,这却是异乎寻常的事件,尤其是海地的基础设施的施工质量非常差,而且在设计施工时都根本没有考虑建筑需要抗震。相同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在海地的建筑质量上会放大了地震所带来的破坏。“非常不幸的是,海地的经济基础非常差,没有抵御地震的建筑设计,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次地震将造成更为严重和广泛的损害。”迈克尔·布兰培德在近期发布的广播节目中说道,他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项目的副协调员。
⑥地质学家预计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将会有更多的余震发生,贝德维尔说。但是目前没有办法去预测是否前一个余震就会比下一个余震强,因为余震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顺序。
⑦类似的潜在地震造成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在2008年袭击中国四川的7.9级地震中也可以看到,在中国四川发生的地震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地震工程师推断说:许许多多由土砖和混凝土块建造的建筑和房屋实际上未必像建筑法令写的那样,可以用钢铁加固达到抗震效果,这也增加了地震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在乡村地区。
下列对“海地大地震”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地震发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方正好是10英里(15千米)的地方。
B.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但这一断层并非在海地附近。
C.这次大地震将对海地本已十分脆弱的经济造成更为严重和广泛的损害。
D.海地当地时间周二(1月12日)下午4:56发生大地震后,人们普遍认为海地就再也不会发生地震。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平移断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勒比海板块向东对抗着北美板块,它们之间一直都在相互挤压碰撞,其中一个板块会缓慢“爬上”另一个板块去。
B.我们所熟悉的平移断层每一年移动是非常明显的,一般只有0.8英尺(20厘米),人们都能够感觉得出来。
C.平移断层通常发生在地球表面各个大陆板块相互交结出处,它们彼此对应着移动。
D.沿着断层边界处,压力逐渐堆积起来,在某一个瞬间,这些积聚许久的地壳压力得到释放,导致断层两侧的剧烈运动并最终产生地震。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2008年袭击中国四川的7.9级地震,是在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地震,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B.专家认为,因为余震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顺序,目前没有办法去预测是否前一个余震就会比下一个余震强。
C.人们有所怀疑许许多多由土砖和混凝土块建造的建筑和房屋实际上未必像建筑法令写的那样,可以用钢铁加固达到抗震效果。
D.海地属于更多沉积物的地址构造,这就造成它属于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地面震动的地质构造类型。

狮子和野牛
一头饥饿的狮子发现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狮子塌腰沉背,借助青草的掩护,悄悄地向野牛靠近。狮子离野牛越来越近,野牛们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逼近,仍悠然地啃食着青草。
狮子进入了捕捉范围,跃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惊慌奔逃。狮子紧追着一头还未长结实的野牛。野牛拼命奔逃着,每当狮子要追上它时便拐个弯,以便和狮于拉开一段距离。可没多久,野牛就体力不支了。狮子和野牛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突然地,野牛刹住脚,猛转过身,锋利的犄角指向狮子。狮子也停下了脚步,左右试探着寻找进攻的机会,可野牛的犄角始终对着它。狮子和野牛对峙着,僵持着。突然,野牛向前迈进了一步,狮子竟后退了一步,并仰躺下,四脚朝天,宛如一只小猫,只是眯起眼睛仍牢牢盯视着野牛。狮子的“懦弱”让野牛顿生豪气,用犄角猛扎向躺在地上的狮子……
这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一组镜头。接下来,电视画面就被野牛硕大的躯体遮挡住了,足足有三秒钟,一动不动。作为电视观众,我们看不到这三秒钟里发生了什么,我们只能想象——然而,这短短的三秒钟却分出了胜败,隔开了生死。三秒钟后,威猛进攻的野牛硕壮的身体慢慢倒了下去,没有丝毫挣扎。狮子的血口利齿已紧咬在野牛的喉咙上。
这三秒钟真是动人心魄!野牛败在哪里呢?也许人们可以说,事情不过表现了弱肉强食的规律而已,无需深究。但我总觉得:狮子不仅胜在利齿,还有狡黠;野牛不仅败在没有利齿,还有被胜利的假象麻痹而轻敌自大。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1、狮子的狡黠表现在哪里?野牛的自大表现在哪里?请用文中相应的原话回答。
答:

2、“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答:


3、自大是一把利刃,会割伤自己,有很多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你能讲一个表达这个寓意的故事吗?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