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碘溶于碘化钾溶液中形成I3-,并建立如下平衡:I3- I-+ I2。实验室可以通过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平衡时I3-的浓度。
实验原理:
为了测定平衡时的c(I3-),可用过量的碘与碘化钾溶液一起摇动,达平衡后取上层清液用标准的Na2S2O3滴定:2 Na2S2O3 + I2 =" 2NaI" + Na2S4O6。由于溶液中存在I3- I-— + I2的平衡,所以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最终测得的是I2和I3-—的总浓度,设为c1,c1 = c(I2)+c(I3-);c(I2) 的浓度可用相同温度下,测过量碘与水平衡时溶液中碘的浓度代替,设为c2,则c(I2)= c2,c(I3-)=c1 —c2
实验内容:
(1).用一只干燥的100 mL 碘量瓶(测量过程中所用的一种密闭玻璃容器)和一只250 mL碘量瓶,分别标上1、2号,用量筒取80 mL 0.0100 mol.L-1 KI于1号瓶,取200 mL 蒸馏水于2号瓶,并分别加入0.5 g过量的碘。
(2).将两只碘量瓶塞好塞子,振荡30分钟,静置。
(3).分别取上层清液20 mL用浓度为c mol/L标准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1号瓶消耗V1 mL Na2S2O3溶液,2号瓶消耗V2 mL Na2S2O3溶液。
(4).带入数据计算c(I3)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标准Na2S2O3溶液应装入              (填“酸式滴定管”或“碱式滴定管”),原因是                             
②碘量瓶在震荡静置时要塞紧塞子,可能的原因是                    
③滴定时向待测液中加入的指示剂是     ,到达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④用c 、V1和V2表示c(I3-)为         mol·L-1
⑤若在测定1号瓶时,取上层清液时不小心吸入了少量的I2固体,则测定的c(I3-)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水的电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HNO3的氧化性,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盛有新制FeSO4溶液的试管中滴入2滴KSCN溶液,观察现象,然后再滴入几滴浓HNO3,溶液的颜色变红,但是将红色溶液放置一会儿则发现溶液由红色快速变为蓝色,并产生红棕色气体,这一奇特现象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对此现象设计了探究性实验。
(1)甲同学认为是溶液中的Fe2+的干扰造成的,大家经过理性分析,认为可以排除Fe2+的干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红色消失,说明Fe(SCN)3被破坏,红棕色NO2说明了某些离子与HNO3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推测可能是KSCN与HNO3作用。KSCN溶液是一种无色液体,根据C、S、N的原子结构和共价键的相关知识推测SCN-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_______杂化。
(3)根据乙同学的观点,设计了实验方案1,往浓HNO3中逐滴加入KSCN溶液,实验开始时无明显现象,一段时间后溶液慢慢变红色至深红色,突然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放出红棕色气体,而溶液红色消失变为浅绿色,溶液温度升高;继续滴入KSCN,溶液变为浅蓝色,最后变成无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过量的Ba(OH)2溶液,产生浑浊,并剩余一种非极性气体;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写出向浓HNO3中滴入KSCN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丙同学认为SCN-的性质还可进一步探究,设计了方案2,向Fe(SCN)3中分别滴加过量的氯水、溴水,溶液的红色均消失变为黄色,而加入碘水时溶液的颜色基本不变。丙同学的设计意图是_________。
(5)通过本次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a.用SCN-间接检验Fe2+时应注意__________;b.与SCN-反应使溶液变红的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Fe3+

氯化亚砜(SOCl2)为无色或浅黄色发烟液体,易挥发,遇水分解,其制取过程的相关反应如下:
S(s)+Cl2(g)SCl2(l)(Ⅰ)
SCl2(l)+SO3(l)===SOCl2(l)+ SO2(g)(Ⅱ)
已知二氯化硫(SCl2)熔点-78°C,沸点59°C,下图是实验室由氯气与硫合成二氯化硫的装置。

(1)仪器组装完成后,首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反应前要先排尽系统中空气,此做法目的是
(2)装置B盛放的药品是,装置D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向其中放入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之融化,轻轻摇动使硫附着在容器的内壁,形成一薄层膜,这样做的优点是
(3)实验时,为防止E中液体挥发,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装置F(盛放碱石灰)有两个作用:一是吸收多余的氯气,另一个是
(4)工业上以硫黄、液氯和液体三氧化硫为原料,能生产高纯度(99%以上)氯化亚砜,为使三种原料恰好完全反应,三者的物质的量比为______;氯化亚砜遇水易分解,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氯化亚砜与水完全反应的产物,简要说明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
已知:SOCl2+4NaOH=Na2SO3+2NaCl+2H2O
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稀硝酸、氯化钡溶液、硝酸银溶液、品红溶液

可以利用氧化锌粗品(含有Fe2O3、FeO、CuO)为原料制备纯净的氧化锌,其化学工艺流程如下: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加双氧水主要作用是氧化溶液中的Fe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调节pH主要是使溶液中的Fe3+生成沉淀而被除去,溶液pH对除Fe效率影响如图所示。则除Fe3+时应控制溶液的pH为(填序号)。

a.3.5~4.0 b.2.5~3.5
c.1.5~2.5 d.0.5~1.5
(3)固体b为_________(填化学式),固体c为碱式碳酸锌,锻烧固体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4)工业上也可以将氧化锌粗品采用碱溶的方法,将氧化锌转化为Na2[Zn(OH)4]溶液,然后电解该溶液制取锌,以石墨为电极电解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当生成1mol锌时,阳极上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__L。“纸质电池”的纸片内充入的是水和氧化锌组成的电解液,纸的一边镀锌另一边镀二氧化锰,电池总反应为Zn+2MnO2+H2O=ZnO+2MnO(OH),该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_________。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FeSO4·7H2O(绿矾)的主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I.FeSO4·7H2O(绿矾)广泛用于医药和工业领域,以下是FeSO4·7H2O的实验室制备流程图: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溶液能除去脂类油污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用必要的文字说明);
(2)废铁屑中含有少量的Fe2O3,在制备过程中无需除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必要的离子方程式说明)。
II.为测定某补血剂(有效成分为FeSO4·7H2O)中铁元素含量,设计实验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需要用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 %)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硫酸,所用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及____________;
(2)步骤③所表示的一系列操作依次是:
a.过滤
b.洗涤
c.__________
d.冷却
e.称量
f.重复c~e直至固体质量不变
操作f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实验过程中铁元素无损耗,则每片补血剂含铁元素为________g(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III.利用下图装置探究绿矾的热稳定性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③中品红溶液退色,据此推测FeSO4分解过程中最有可能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_,请写出④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成员经过理论分析并结合(1)中的表述推测,绿矾分解的产物最有可能是下列各项中的______________(填序号字母)。
a.Fe2O3、SO3、H2O
b.Fe2O3、SO2、SO3、H2O
c.FeO、SO2、SO3、H2O

二茂铁是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又名双环戊二烯基铁,是由2个环戊二烯负离子和一个二价铁离子键合而成的有机物,它是火箭固体燃烧过程的加速剂、柴油的消烟节能添加剂、汽油抗爆助燃剂;各类重质燃料、煤、原油、聚合物等的消烟促燃剂。由二茂铁合成乙酰基二茂铁的原理如下:

其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如图Ⅰ所示,取1 g二茂铁与3 mL乙酸酐于装置中,开通搅拌器,慢慢滴加85%磷酸1 mL,加热回流5 min。
步骤2:待反应液冷却后,倒入烧杯中加入10 g碎冰,搅拌至冰全部融化,缓慢滴加NaHCO3溶液中和至中性,置于冰水浴中15 min。抽滤,烘干,得到乙酰基二茂铁粗产品。
步骤3:将乙酰基二茂铁粗产品溶解在苯中,从图Ⅱ装置的分液漏斗中滴下,再用乙醚淋洗。
步骤4:将其中一段时间的淋洗液收集,并进行操作X,得到纯净的乙酰基二茂铁并回收乙醚。
(1)图I中仪器B的名称为,其中磷酸的作用为该实验制备的乙酰基二茂铁分子式为
(2)步骤2中需缓慢滴加NaHCO3溶液,并且要充分搅拌,原因是
(3)步骤2中不需要测定溶液的pH就可以判断溶液接近中性,其现象是
(4)步骤4中操作X的名称是,该操作中不能使用明火的原因是
(5)为确定产品乙酰基二茂铁中是否含有杂质二乙酰基二茂铁(),可以使用的仪器分析方法是(写一种即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