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西启蒙思想

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法国18世纪进步思想家的观点
黄宗羲认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孟德斯鸠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顾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人”的主张。
伏尔泰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求人人享有“自然权利”,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认为最好的政治形式就是英国式的开明君主政治。
王夫之认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卢梭认为“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法国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性?在内容与实质上有何不同?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2)依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4分)
材料三:李约瑟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曾在多种场合说过,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探讨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中国在15世纪前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然而,欧洲在16世纪以后诞生出了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的近现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五十讲》
(3)结合所学的知识,请为李约瑟博士分析中国在15世纪以后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学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这一专题后,宜昌市某二中晓明同学结合最近看过的《世界上下五千年》一书,设计了一道辨析题,让同学们在活动课上加以辨析: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一天,雅典公民帕罗蒂命令因为债务沦为奴隶的本邦成年男子亚昆塔完成农活,自己与妻子海伦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这天的公民大会投票表决通过了两项决定:第一项决定是设立雅典最高法院——由十将军组成的“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第二项决定是制定“陶片放逐法”,将一名贵族以“民主妨碍者”的罪名驱逐出雅典城邦。
上述这段文字表述中有多处与史实有误之处,请从其中找出(找出三处即可),并说明理由。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面的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
1894年 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康有为等“公车上书”。
1897年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在《国闻报》上定期发表。
1898年 6月,维新变法开始。9月,那拉氏发动“戊戌政变”。
1899年 秋,山东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
1900年 夏,全国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浪潮。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9月,《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苏报》上发表。
1903年 邹容著《革命军》,章炳麟为《革命军》作序。
1905年 实行清末“新政”。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
1911年 清朝裁撤军机处,改设内阁。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 元旦,中华民国成立。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接任。
1913年 3月,袁世凯派人杀害了宋教仁。7月,爆发“二次革命”。
回答以下问题:
(1)从以上大事年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哪两股进步社会思潮?(4分)
(2)上述两股社会思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8分)

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克服不时干扰双边关系的历史问题,2006年起开展共同研究计划,各自派出10名历史学家,一起研究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2010年1月30日,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委员会在北京公布了《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日学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所接近。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下图为出版于某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心。

材料三西方学者写的《菊花与刀》,他认为日本文化“知耻而不知有罪感”,形成了日本的耻感文化。只有羞耻之别,没有善恶之分;不懂安心,只知心安,侵略无罪。耻感文化核心依然是天皇。近代历史上所有的侵略都是天皇号召、国民效忠参与下完成的,天皇不谢罪,个人绝不认罪;若天皇投降,全体臣服。
(2)材料二中日本报纸《时事新报》报道的是中日的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何日本军队在战争中对平民如此残忍地大开杀戒。
(3)日本报纸《时事新报》的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材料四: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1995年6月9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世纪后期,虽然当时的西方经济理论已经开始流传到了日本,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发展自身的性质……和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有些格格不入。而德国历史学派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所谓古典主义,却似乎颇有市场。……在那个时期,西方的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对日本的政治影响,并没有像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说英国等国家那样深远,毕竟明治时期的经济环境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经济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雷鸣、项松《日本近代经济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之研究》
材料二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影响日本的主要经济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明治政府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7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

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7分)
(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7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