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
A.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 | B.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
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 |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A.开展土地改革 | B.进行万里长征 |
C.工农武装割据 | D.实施武装斗争 |
观察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对比表
项目 |
参战舰艇(艘) |
火炮(门) |
兵力(人) |
中方 |
10 |
191 |
2 052 |
日方 |
12 |
272 |
3 566 |
A.导致了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B.展示了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C.中国官兵以弱胜强,击溃日军
D.日方兵力处于相对优势
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A.首先爆发于上海 |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