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956-1966年中国经济发展对比表”(以1956年为基数):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表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 分类 年份 |
工农业总产值 |
国家财政收入 |
国民收入总额 |
工业固定资产 |
农业总产值 |
粮食产量 |
棉花产量 |
| 1956年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 1966年 |
约200% |
194.4% |
近180% |
300% |
124% |
111% |
161.7% |
A.我国社会主义建没道路已经走向成熟
B.周恩来、邓小平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有效地调整和整顿
C.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曲折,但成就仍是主流
D.国际国内建设环境已经得到全面改善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
①创建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颁布《临时约法》④领导“二次革命”
|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要求清政府建立的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 A.军机处 | B.“十三行” | C.五口通商大臣 | D.总理衙门 |
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 A.青苗法 | B.募役法 |
| C.方田均税法 | D.农田水利法 |
唐初规定:“凡水、旱、虫、霜灾害,……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该项规定出自
| A.均田制 | B.屯田制 |
| C.租庸调制 | D.地丁银制 |
罗斯福新政通过立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目的是
| A.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 B.争取工人支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 C.加重对工人的剥削,攫取更多利润 |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