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唐僖宗逃往四川的柳毗在其《家训》中写道,当时在成都看到很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印刷书籍。这些书籍应是( )
| A.雕版印刷物 | B.双色印刷物 |
| C.泥活字印刷物 | D.木活字印刷物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
|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
| B.秦朝的中央官制体现此“原理” |
| 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
| 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
学者黄中业指出,“分封”一词源于《左传》,指的是周初“封建亲戚,以屏宗周”。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国是由西周中央王朝分出去的……。“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周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 B.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
| 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 | D.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 |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 |
| 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
|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
| 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年龄段的女人们穿起了黄裙子。这则材料能够说明
|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 B.改革开放推动了女性服饰的多样化发展 |
| C.大众传媒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
| D.大众传媒的信息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