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而任。
——《春秋繁露》
材料三 自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理学成为直到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其结果是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因循守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来源。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朱熹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的影响;并分析“理学成为19世纪末叶以前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的原因。
阅读下列各图,回答问题。
图1 秦朝政府机构
请回答:
(1)分别指出三幅图片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的政治体制。
(2)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哪些人不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
(3)扼要归纳以上三种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朱子语类》
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 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2)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
(3)材料一的制度有什么特点?
(4)材料四中的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中西思想史发展的过程中,在古代,中西思想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各自的独立性;到了近代,主要是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的过程;但到了现代,中共根据本国实际形成自己特色思想文化。据此,请回答以下问题。
(1)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古代中西典型代表的大思想家,请分别指出他们各自有什么核心思想?
(2)自14世纪以来,欧洲出现了哪几次思想解放运动?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入现代社会,请问,中共结合中国国情,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先后形成过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图片对历史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从1951年到1975年,六次将周恩来的照片登上封面。阅读下列图片及提示:
图1发表于1951年6月18日。图2发表于1954年3月10日。
标题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标题为“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小标题: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小标题: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图3发表于1971年11月8日。图4发表于1972年3月6日
标题为“中国人来了”。标题为“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发表于1972年3月6日
请回答:
(1)根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时代》周刊认为周恩来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的原因。(4分)
(2)图2中,周恩来为解决“战争与和平”问题,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哪一次重要国际会议,有何意义?(5分)
(3)根据图3分析“中国人来了”的含义。(3分)
(4)根据图4分析“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谈谈我们在使用图片作为历史研究资料时应注意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