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 A.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
|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
| C.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
1786年,麦迪逊给华盛顿的信件中说:“当前宪政的弊端实在是太严重了,以致不少人对共和政体感到失望,希望转而建立“不损害根本原则的稳定政府”,也就是君主制。”此观点实际上反映了
| A.共和政体不适用于独立后的美国 |
| B.美国人民希望建立君主制政体 |
| C.美国需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
| D.联邦制削弱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
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为全世界生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国出现了
| A.光荣革命 | B.《权利法案》 |
| C.责任制内阁 | D.1832年议会改革 |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和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
|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
|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
| C.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
| B.人文主义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
|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
罗马法对口头契约的效力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所有的仪式表明已完全正确进行,则纵使以允约(契约)是在威胁或欺骗之下做出为辩解,也属徒然。”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 A.法律具有公平性和正义性 |
| B.注重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
| C.法律程序有形式主义特征 |
| D.法律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