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由于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 |
B.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以后,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 |
C.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始终保持在100%,说明细菌没有裂解 |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时间要适宜,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会使细胞外32P含量增高 |
下列化合物中含有手性碳原子的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F、HCl、HBr、HI的熔点沸点依次升高。 |
B. H2O的熔点、沸点大于H2S的是由于H2O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
C.乙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只存在范德华力。 |
D.氯的各种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排列为HClO>HClO2>HClO3>HClO4 |
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晶体类型也相同的是()
A. CH4 和 H2O | B. KCl和 HCl |
C. Cl2 和 KCl | D. SiO2和 CO2 |
构造原理揭示的电子排布能级顺序,实质是各能级能量高低顺序.若以E表示某能级的能量,下列能量大小顺序中正确的是()
A.E(4f)>E(4s)>E(3d) | B.E(3s)>E(2s)>E(1s) |
C.E(3s)>E(3p)>E(3d) | D.E(5s)>E(4s)>E(4f) |
实验测得 BeCl2为共价化合物,两个Be—Cl键间的夹角为180°。由此可见,BeCl2属于()
A.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 B.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
C.由非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 | D.由非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