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C.一代代艺术家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提高、升华,才有了艺术新形式、审美新形态的诞生和发展。
D.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和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病句辨析修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宋金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③但世上的事并不容易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④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着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⑤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边塞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⑦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⑧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一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文章有删改)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文章题目是“把栏杆拍遍”,文中也多次写到拍栏杆,请简述辛弃疾“拍栏杆”的含意。(4)
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
点的一项

A.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特别的礼物
郁 葱 译
早上,阿尔琼被收音机定时的7点新闻闹醒。他摸着旁边空空的枕头,才想起妻子出差了。
玛洛比此刻正在奥兰多,她早就起来了,但她怕打扰丈夫阿尔琼休息,一直等到7点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结婚27年了,她从未忘记过。不能与丈夫一起庆贺他的53岁生日,她感到很遗憾。好在今天晚上她就可以回家了。
电话响了,阿尔琼拿起听筒。“祝你生日快乐!”电话另一端唱道。“谢谢你,亲爱的。你还好吗?你什么时间回来?”所有的话都一下涌到阿尔琼的嘴边。
“我一切都好。我乘坐的航班晚上7点28分到菲尼克斯,八点半就可以到家了。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回家后,我与你一起到外面吃晚饭。”
“啊,太好了,”他说,“我一直想去昌德尔大街上新开的巴西餐馆品尝一下那里饭菜的味道呢。”
玛洛比最后还提醒他别忘了按时吃药,因为她仍然认为他什么都不能自理。
他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就把药服了;他的心脏随时都会出问题。医生说他需要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且越早越好。他已经在全国心脏移植登记名录上等待了两年。他每天都随身带着呼机,因为很快就该轮到他得到新的心脏了。很久以前,在一个要好的朋友因肾脏衰竭而死亡后,他和玛洛比就签约死后将器官捐献出来。
就在他要出门时,女儿希卡来电话祝他生日快乐。她现正在旧金山的大学学医,她是他的骄傲。下午,医院的一名护士来电话,说他们得到一个好消息--有心脏了,今天晚上就可以做移植手术。终于等到心脏了,他异常兴奋。护士告诉他,心脏正在送来的路上,他必须到医院办理入住手续。他赶紧给妻子打电话,可她的手机关机。可能正在回家的路上。于是他给她留了一条短信:“玛洛比,你一定不会相信,我得到了最好的生日礼物。医院说他们为我找到了一个心脏,并马上要做移植手术。晚上吃饭的事只好取消了,我们以后再吃。医院见。”
然后,阿尔琼又给他最要好的朋友沙姆打了个电话,沙姆坚持放下工作陪阿尔琼去医院。阿尔琼住进医院之后,医院就为他开始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现在就等着心脏送到后就进手术室了。得知阿尔琼要做心脏移植手术的消息之后,其他好几个朋友也都急忙赶到医院。沙姆也已去机场接玛洛比了。女儿明天上午就到。晚上7点45分,护士来说,心脏已经到了,正在送往医院的路上。
手术很成功。真是奇迹,他的身体对新心脏没有任何排斥。阿尔琼慢慢开始从手术的麻醉中醒过来。他睁开眼,感到嘴很干。
护士走到他跟前,问他需要什么。“水和我的妻子。”他艰难地用嘶哑的声音说。护士给他拿来一些冰沙,并把沙姆叫来。他用质问的眼光看着沙姆:“玛洛比在哪里?”“她很快就到,你现在应该好好休息。医生说手术很成功。祝贺你!”沙姆说。
两个星期后,阿尔琼回到家里。他的心脏手术恢复得很好,但他却闷闷不乐。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玛洛比再也没有回来,实际上,她已经部分回来。就在玛洛比回家去机场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迎面与她相撞,她被紧急送往医院,但已经无法抢救。她的大脑彻底受损。医院从她的驾驶执照上得知,她是器官捐献者。于是,他们把她的器官留了下来。阿尔琼正好是等待移植心脏名单的下一个--死者的血型等情况正好与他相匹配,所以。心脏便给阿尔琼送来。
得知这一切,阿尔琼悲痛欲绝。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想起了30年前他们在加尔各答大学读书的时光。他们刚开始恋爱,就赶上他的生日。
她问他:“生日想要什么?”
“我想要你的心。”他回答。
他还记得玛洛比在听到这句话时,羞怯地低着头笑的样子。她是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想到这里,眼泪不由自主地从他眼里流了下来。
小说第四段,妻子玛洛比“记得给药店打电话给你送药,你的药明天就该吃完了”
这句话是一个细节描写,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小说倒数第三段,作者设计了“我想要你的心”这句话,它在全文中有何妙处?请分析。
丈夫无意中移植了妻子的心脏,是巧合也不是巧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各写出
两点偶然性与必然性。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标题“特别的礼物”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它是需要作心脏移植手术的生日者得到了可以移植的心脏,而且是他妻子捐献给他的。
B.小说有一些细节描写,比如阿尔琼身边空空的枕头,玛洛比为不打扰丈夫休息而推迟打电话的时间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很好地表现了他们夫妻之间的爱。
C.阿尔琼出院后回到家里,但“家里没有玛洛比,显得很空”。这个“空”字具有双关的意义,既是房间因没有妻子而显得空,又是阿尔琼因妻子去世而失落的心理。
D.小说对玛洛比遭遇车祸的情节没有按时间顺序来写,而是用补写的方法来写,这样就在前面设置了悬念,以便为后文给读者造成强烈心理震撼而蓄势。

E.小说也略写了一些次要人物,比如,阿尔琼的女儿,沙姆,以及阿尔琼的其他朋友。这些人物如果不写,对小说的情节和主题都没有丝毫影响。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
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
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
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
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下列有关“宋代书院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
B.宋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
C.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
D.宋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
B.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书院的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
C.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
D.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B.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实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
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
D.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偷来一片冬日阳光
罗 艳
苏菲的脸渐渐融入了起居室冬日的灰暗中。她在丈夫乔为他们结婚40周年纪念所买的扶手椅上打盹儿。屋子里温暖而宁静,窗外静静地飘着雪。
  一点一刻,邮差转个角来到艾伦大街上。他今天来晚了,并非因为这雪天,而是因为今天是情人节,邮件比往常多很多。
  一辆花店货车驶入艾伦大街。透过玻璃窗,苏菲眼盯着货车。货车行驶缓慢,停下两次,又开始行驶了。接着,司机在隔壁梅森太太家门前停了下来。谁会给梅森太太送花呢?苏菲默想着,是她在威斯康星州的女儿还是她弟弟?不,她弟弟病得很严重,应该是她女儿吧,她女儿真孝顺啊。
  鲜花令苏菲想起了乔。好一会儿,痛苦的回忆填满了苏菲的脑海。明天是15日,乔去世已经8个月了。
  送花人敲起梅森太太家的前门,他手拿一只长长的白绿色相间的盒子和一个签字板。似乎没人应门。当然了,今天是星期五,梅森太太每个星期五下午都会去教堂。送花人四周看了看,接着往苏菲家走来。
  苏菲忙从椅上起身,站到窗帘边。送花人敲起了门。苏菲用颤抖的双手捋了捋头发。敲第三下后,她来到前厅。
  “谁啊?”她说着,从打开的门缝里打量着门外。“下午好,夫人。”送花人大声说,“您可以帮您的邻居签收一下吗?”
  “好的。”苏菲答道,将门完全打开。“您希望我将这个放在哪儿?”送花人跨入室内时,很有礼貌地问道。
  “请放在厨房吧,放餐桌上。”在苏菲眼里,这人太高大了,她都看不清他绿色的帽子和大胡子之间的那张脸。还好,他马上就离开了。他一走,她又锁上了门。
  这盒子足有厨房餐桌那么长。苏菲凑近盒子,弯腰看了看盒子上的字“娜塔莉花店,一应俱全”。玫瑰馥郁的芳香淹没了苏菲。她闭上眼睛,舒缓呼吸,想象着黄色的玫瑰。乔就老选黄玫瑰。“送给我的阳光。”他会一边说,一边呈上超大的花束。他会爽朗地大声笑,亲吻她的额头,然后牵起她的手,对她唱道:“你是我的阳光。”
  梅森太太敲苏菲的前门时,正值下午五点整。苏菲仍在餐桌旁,鲜花盒打开着,她将玫瑰放在腿上,轻轻摇着,抚摸着娇嫩的黄色花瓣。梅森太太又敲了敲门,但苏菲没听见。不久,邻居就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苏菲起身,把花放在餐桌上,两颊羞红。她拖过一张梯子,站上去,从厨房最上面的角柜里取出一只白色瓷花瓶。她用水杯给花瓶灌上水,轻轻地将玫瑰和枝叶插入瓶中,将花瓶搬到起居室。
  走到起居室中间时,苏菲笑了。她轻轻一转身,开始倾斜着身子,慢慢转起小圈来。她轻轻地、优雅地绕着起居室转着,转到厨房里,转到大厅里,又转回来。她跳啊跳啊,跳到双膝酸软才罢。然后,她倒进摇椅里,睡着了。
  下午六点一刻,苏菲被响声惊醒了。这次是有人在敲后门,是梅森太太。
  “你好,苏菲。”梅森太太招呼道,“你好吗?我刚才敲过门。你没来开门,我有点担心。是不是在睡觉?”她一边说个不停,一边将靴子上的雪蹭到门口脚垫上,走进来。“我真讨厌下雪,你呢?广播说这雪到午夜要下到6英寸呢。不过你知道,广播不可信的。还记得去年冬季,他们预报说要下4英寸吗?结果下了21英寸呢。21英寸啊,他们还说今年冬天会很暖和。哈,我可觉得这天很冷。你知道不,我上个月的油费都达到263美元了?就我这个小房子。”
  苏菲漫不经心地听着。她忽然记起玫瑰花,脸因为羞愧涨了个通红。空空的鲜花盒子就在她身后的餐桌上。她该跟梅森太太怎么解释呢?
  “我都不知道还能付得起多久的账单了。如果艾尔弗雷德——上帝保佑他——能像你们家乔瑟夫那样勤俭就好了。乔瑟夫,噢,上帝啊。我差点忘了玫瑰花。”
  苏菲的两颊烧得通红。她结结巴巴地想道歉,让到一边让梅森太太看到空盒子。
  “噢,太好了。”梅森太太不等苏菲开口,“你把玫瑰花插起来了。你应该看到卡片了吧。希望你看到乔瑟夫的笔迹不要太吃惊。乔瑟夫要我在他去世后的第一年给你送玫瑰花,正是他让我这么做的。他不想打扰你。‘玫瑰信托’,我想他是这么称呼这个安排的吧。他去年四月份就跟花店安排好了。你们家乔瑟夫,多么好的一个人啊……”
  苏菲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她拾起之前未曾看到的那个白色小信封,心怦怦地跳。信封一直躺在鲜花盒子边。她用颤抖的双手取出卡片。
“送给我的阳光。”卡片上写道,“我全心地爱着你。想起我时一定要快乐。爱你的,乔。”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年妇女苏菲的丈夫乔去年刚去世,小说讲述了她在丈夫走后的第一个情人节里发生的故事。
B.看到邮差给梅森太太送花,引起了她的猜想,这既使情节发展增加了波澜,也为下
文做了铺垫。
C.当送花人敲苏菲家的门时,她用“颤抖”的双手捋了捋头发,这说明她对邮差的意外造访感到恐慌。
D.梅森太太第一次敲门时怕打扰苏菲睡觉,没敢用力,也因为苏菲年纪太大了,她竟然没有听见。

E.从一点一刻到五点整,从五点整到六点一刻,作者如此详细地交待时间,对刻画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说并未正面描写苏菲的丈夫乔瑟夫,但这一人物形象却非常鲜明,请简要
概括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小说的题目是“偷来一片冬日阳光”,你觉得这个题目贴切吗?如果不恰当,如何调换?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