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国、苏俄(苏联)两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差异。
探究一:对两国革命道路的探究(填空)
苏联____________武装起义的爆发,开辟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中国_________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探究二:以两国建设道路的探索为研究对象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材料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是指实施了什么政策?(2分)
(2)“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什么?
(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年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我们成功仿效了苏联的很多做法,但也有自己的创新,同时也出现过严重失误。请就“成功仿效”、“创新”和“失误”各举一例。(3分)
感悟:比较两国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你得到的最大启迪是什么?(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捍卫国家主权】
材料一: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绵延2000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进步与发展。……中日两国长达2000多年友好交往曾被近代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所阻断。
——摘自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上的演讲
材料二:2012年9月,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购岛”闹剧,引发了中国人民的愤怒。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一下子降到了冰点。作为中学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1)请举一例唐朝与日本友好交往的史实。
(2)元末明初,日本倭寇在我东南沿海烧杀掳掠,明政府派往浙东沿海抗倭的年轻将领是谁?
(3)日本发动和参与了哪些侵华战争酿成了“50多年那一段惨痛不幸的历史”?(至少写出两场战争4分)
(4)不屈的中国人民通过哪次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这段“不幸的历史”?
(5)“2000年友好,50年对立”的中日关系,证明了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作为两国政府,应该领先而不称霸,强盛而不扩张;领先不忘睦邻,强盛更要友邦。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声中应怎么做?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据意大利媒体2011年5月14日报道,考古学家在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乌苏拉修道院遗址发现了两个墓穴,并断定其中一个墓穴中定有名画《蒙娜丽莎》原型人物丽莎·盖拉尔迪尼的遗骸。
——摘编自2011年5月20日中国日报网站
【材料二】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材料三】下面是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的路线图

请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丽莎·盖拉尔迪尼为原型创作的《蒙娜丽莎》出自哪位画家之手?他的另外一幅代表作是什么?请写出含有相同时代主题的戏剧作品一部。
(2)材料二中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位航海家下西洋的路线图?
(4)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发明”彰显中国古代科技的无穷魅力。请写出“四大发明”中对欧洲新航路开辟起到重要作用的一项发明。

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经济重心形成的标志,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所谓经济重心,其农业生产条件、运输设施以及提供的谷物,应比其他地区优越得多,哪一个集团占领了它,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国。
另一种意见认为,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成为经济重心,应着眼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赋税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1)你认为材料中两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观点采用的是哪种意见?
(2)请依据提示把相关的事例填在下列横线上。
①宋代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南方的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②宋代南方的手工业兴旺:_______居当时世界首位。
③宋代南方的商业繁荣:集市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
④南宋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⑤宋代重视海外贸易:设置_____机构管理海外贸易,贸易范围广泛。
(3)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近现代历史上,中美日三国的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哈定总统邀请九个大国于1921年11月出席会议。休斯(注: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提出了一个构思卓越的方案,意图大大削减用于建造军舰的经费,打破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政治联盟(特别是从l902年起就存在的英日联盟)。缔结一项国际协议来保持神话般的中国市场的开放。最后一点是特别关键的……中国人也出席了会议,他们痛苦地抱怨受到的待遇有如群犬之间被抢夺的骨头,之后又无人理睬。
──《美国世纪》沃尔特·拉菲伯等人著
材料二1942年12月,中美关系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美国开始正视中国战场对于抗击日本的巨大作用,迫切需要中国战场牵制与消耗日本的战斗力。12月23日,确定成立中国战区,由蒋介石担任总司令,史迪威任中国战区的参谋长。
——《中国的抗战》
材料三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血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材料四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日美同盟就是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双边安排。2015年4月2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进行会谈,在其后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奥巴马重申,钓鱼岛在日本施政之下,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美国支持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安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凤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会议”最后签订了哪项“国际协议”来“保持神话般的中国市场的开放”?材料一中“如群犬之间被抢夺的骨头”是什么意思?(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关系发生转折性变化的原因,并概括当时中美关系转变的表现。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三为什么抗战胜利“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的大事”?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含义的理解。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这一地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假如你是外交部发言人,请对材料四奥巴马的言论做出回应。(4分)

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世界与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资料呈现】 【近代世界】
材料一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代中国】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列强再次侵入北京,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复兴之路》
【当代中国】
材料五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界初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这种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3)材料三“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指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
【各抒己见】
(5)对比现实与历史,你认为当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