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 时期 |
主题词 |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古代中华儿女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
|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 |
| 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新技术 |
|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的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
| A.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 B.经济停滞倒退 |
| C.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 D.国家分裂、国力衰退 |
《诗话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载,“著书立说顾炎武,宁死不为清朝官。经年编写日知录,教诲世人道德观。”其“道德观”是指
|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 B.经世致用,保天下有责 |
|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 D.存天理,灭人欲 |
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家们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 |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
| C.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民本思想 | D.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现实意义在于
| A.澄清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 B.唤醒了人们的“民权”意识 |
| C.批判了“私天下”的君主立宪制 | D.使人们勇于面对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