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的选择,郑重的承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将继续坚持和平发展之路。文化学者认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之路,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继承,因为( )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友好地吸收一切外来文化
②“以和为贵”的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
③中华文化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④崇尚“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生存、生活。”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运动是物质的主体 | B.物质是运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
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据此回答问题。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说明 ( )
A.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
C.正确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 |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主观联系 |
“山、雨、月、松、泉、石”都是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作者把这些山间景物巧妙结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这告诉我们 ( )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 B.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决定了走曲折的路 |
C.事物内部结构和排列次序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 |
D.把不同事物简单组合,就能获得最大的整体功能 |
《山居秋暝》中作者以“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勾画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创作技巧蕴涵的哲理是 ( )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 B.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
C.任何两个具体的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
D.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
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
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
一些大学生在应聘时遭遇“姓氏歧视”。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姓“裴”不吉利的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在总结成功完成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测控任务的经验时指出,参与测控任务的数十个单位,加强科学统筹,注重协同配合,科学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良好局面。这启示我们( )
①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念 ②整体的功能就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③要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④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