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探究,你参与其中并认真填写空格.
【学生实验】将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没有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①: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猜想②: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
(1)李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 
实验现象:A中 ,B中 。
(2)小红认为李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会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明同学却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李华的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如果利用B装置,应补做的实验是 ,如果观察到 ,则证明猜想①成立。
小明同学受酸碱中和反应探究实验的启发,认为可以借助酚酞试液来证明,小红同学认为不可行,你赞同 的观点,理由是 。
海宁同学设计的方案是通过检验生成物来验证猜想,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
|
猜想①成立,相关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反思拓展】
(1)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 ; 。
如图所示: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在常温下,A为红色固体,E为黑色固体单质,B、C、D均为无色气体,F为常用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F的化学式;
(2)D的固态形式叫;
(3)写出C物质的一种用途:;
(4)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5)B、D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性质不同,原因是。
河池享有诸多美誉。
(1)有色金属之乡——南丹,又称“中国锡都”,这里的“锡”是指;
A.元素B.单质C.分子D.原子
(2)长寿之乡——巴马,其特点之一是山泉水呈弱碱性,测定水样pH的方法是;
(3)观赏石之乡——大化,其彩玉石成分较复杂,其中含有SiO2,SiO2属于;
A.盐B.有机物C.金属氧化物D.非金属氧化物
(4)铜鼓之乡——东兰,年代久远的铜鼓表面常出现铜绿[Cu2(OH)2CO3],
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水、氧气和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5)河池溶洞多、奇、险,钟乳石含有CO32-,溶洞水含HCO3- ,检验CO32-或HCO3- 的方法是;
(6)河池米酒、葡萄酒香醇可口,其中酒精的化学式为。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P点的含义是;
(2)能将A、B、C的不饱和溶液都变为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3)将A、B、C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1℃升温至t2℃,则t2℃时,它们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是;
(4)如下图所示,在大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观察到小试管中饱和C溶液变浑浊。饱和C溶液变浑浊的原因是。
水和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生活中可用检测饮用水是否为硬水;
(2)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可得到溶液的是(填序号);
| A.细沙 | B.食用油 | C.面粉 | D.白糖 |
(3)某同学欲配制50g 8%的氯化钠溶液。在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若其他环节均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8%(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里,集气瓶底放少量水的作用是。
化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请回答:
(1)学校食堂采购①青菜 ②花生油 ③大米 ④鱼等。其中富含淀粉的是(填序号),而青菜含有的维生素对人体可起到调节、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在点燃前必须,以防爆炸;
(3)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作用;
(4)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垃圾有:①易拉罐 ②废纸 ③烂菜叶 ④矿泉水瓶 ⑤塑料袋
其中应放入不可回收垃圾箱的是 (填序号);
(5)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通常状况下,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①若在a处放置红磷,在Y型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若要研究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应在a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