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致电国务院,“总结起来说,我们面临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地妥协办法 ……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曾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这个问题我有能力解决。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对该电文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
B.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 |
C.提出了遏制苏联扩张的理论 |
D.促进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此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与这一论断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A.确立王位世袭制 | B.创立郡县制 |
C.确立三省六部制 | D.开创科举制 |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
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耕技术的推广 | B.经济重心的南移 |
C.政治中心的迁移 | D.社会制度的变革 |
张岱年、方克立的《中国文化概论》中表述到“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与遗传性 |
B.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历史依据与现实基础 |
C.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现实性与变异性 |
D.传统文化在封建社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