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
唐代诗人姚合的《庄居野行》中写到“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声。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诗反映了当时()
A.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 B.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
C.国家推行重商政策 | D.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
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占主导地位 | B.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
C.化学工业兴起 |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安徽凤阳的发展是我国近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1958年一首歌谣中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但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 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开展“大跃进”运动 |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A.汉朝 | B.唐朝 | C.宋朝 | D.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