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 AB、CD为纬线的一部分,BC、DE为经线的一部分;ACE为晨线。若A、B的时差与C、D的时差之比为3:1时,则D点的日出时间比B点( )
A.早3小时 B.晚9小时
C.早9小时 D.晚12小时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把中国分成东部与西部,再分别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如图4的四块区域,并分别命名为“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据此回答9—11题。有关“银色中国”、“金色中国”,“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分界线的表述,正确的是
A.“银色中国”和“金色中国”以冈底斯山为界 |
B.“金色中国”和“黄色中国”的分界线包括太行山 |
C.“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有秦岭 |
D.“银色中国”和“绿色中国”的分界线是巫山 |
关于各区域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A.“黄色中国”——龙舟竞渡 | B.“金色中国”——大漠驼铃 |
C.“绿色中国”——四季长青 | D.“银色中国”——雪山连绵 |
各区域特征与主要成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黄色中国”——海拔高度 | B.“金色中国”——海陆位置 |
C.“绿色中国”——地形起伏 | D.“银色中国”——纬度位置 |
如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
A.河流形成于距今2300万年前 |
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 |
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 |
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
该聚落()
A.出现在图中所示断裂产生前 |
B.坐落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
C.自然景观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
D.居住区适宜向河滩扩展 |
图2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2,回答4—6题。图中高速公路遂道穿过
A.向斜谷 | B.背斜谷 | C.向斜山 | D.背斜山 |
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为
A.页岩 | B.板岩 | C.石灰岩 | D.花岗岩 |
若河流沿岸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则图中乙地常见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A.常绿阔叶林 | B.落叶阔叶林 | C.针阔混交林 | D.针叶 |
读图1,完成1—3题。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米 | B.55米 | C.60米 | D.65米 |
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米 | B.40米 | C.65米 | D.90米 |
图中的圆表示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等值线,O点为极值点,据此回答24~26题。若图中圆为等压线,PK、QH表示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
A.图示区域中心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主 |
B.该天气系统在夏秋出现称为台风 |
C.该天气系统控制一定寒冷干燥 |
D.图示区域中心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 |
若圆表示赤道,O点为北极点,PQ线两侧日期不同
A.图中P点的经度为180°,Q点的经度为0° |
B.由P到N走最近距离方向是先东北再东南 |
C.图中M、N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点 |
D.此时北京时间为新一天的20时 |
若图中圆为某时刻昼半球太阳高度等值线图,P、Q两点的纬度为15°N
A.H点的太阳从东南升西南落 |
B.从图中P点到Q点的经度大于180° |
C.北印度洋洋流海水向西流动 |
D.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