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表,回答下题。
项目 |
气候区 |
年平均 |
1月平均 |
7月平均 |
平均热岛效应 |
亚热带 |
0.24 ℃ |
0.14 ℃ |
0.39 ℃ |
温带 |
0.54 ℃ |
0.80 ℃ |
0.25 ℃ |
|
高原区 |
1.03 ℃ |
1.70 ℃ |
0.45 ℃ |
|
热岛效应≥1.0 ℃城市比例 |
亚热带 |
15.38% |
15.38% |
23.08% |
温带 |
25% |
33.33% |
0.0% |
|
高原区 |
50% |
75% |
50% |
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①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 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
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 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有关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温带 |
B.太阳辐射强度是造成7月热岛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
C.发生城市热岛效应最多的是高原区 |
D.1月份温带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有关 |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诗歌描述的现象是
A.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
C.是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
读理想大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各题:字母A-B-C表示的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什么规律?
A.经度地带性 |
B.纬度地带性 |
C.垂直地带性 |
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
字母B-D-E自然带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热量差异 | B.水分差异 |
C.海拔差异 | D.地形差异 |
位于图中ABCD四地海拔相同的山地中,垂直自然带谱最复杂的
A.A | B.B | C.C | D.D |
1944年美国科学家在圣马太岛放养了29只驯鹿,由于无天敌,环境好,10年后达到1000只,20年后达到6000只,又过了3年只剩下42只,这一变化体现了
A.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
B.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
C.自然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 |
D.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
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C.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完全相同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发育了红壤,其上生长着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河流发育较多,水循环活跃,多外流河,这种自然特征体现了
A.陆地环境整体性 | B.陆地环境差异性 |
C.![]() |
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