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陆游教儿子作诗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一天,他的小儿子杜子聿正坐在书房里,专心致志地读父亲的诗作。读着读着,他忽然停下来想:父亲从12岁开始写诗,至今84岁,他老人家三天不写诗,心里就觉得不好过(“无诗三日却堪忧”)。70多年来,他写了9000多首诗,他是多么辛勤啊!可是自己一向听从父亲教导,勤奋写作,怎么写不出好诗来呢?想到这里,猛抬头看到了父亲墙上的题诗“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仿佛使他找着了做诗的诀窍。他高兴地一边读着,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自己诗做得不好,还是书读得太少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哩!”
正在这时候,陆游拄着拐杖来到了书房。他看见儿子高兴的样子,便问:“子聿,什么事使你这么高兴?”
子聿说:“阿爸,我读了你在墙上的题诗,对做诗有了新的体会。我觉得诗要做得好就得多读书。你说我算不算找到了做诗的诀窍?”
陆游摇着头说:“你的想法是片面的,九年前我写给你的一首诗,你忘了吗?你再背给我听。”
子聿点头答应着,背诵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说:“你看,对于做诗的诀窍,你只体会到读书一面,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一面是向生活学习,身体力行,你却忽略了。这样是永远写不出好诗来的。
“我早年写诗,偏重于炼字炼句,生硬模仿李白、杜甫的作品,虽然文辞华美,但内容缺乏血肉。后来我在选定诗稿时,将42岁以前写的18000多首诗,只留了94首,其余的都扔掉了。”
“啊!扔掉这么多,太可惜了!”子聿惊讶地说。
“不可惜。我到汉中南郑任职后,往来于抗敌前线,听到了老百姓收复失地的呼声,参加了阅兵、饮宴、雪中刺虎的种种火热的斗争生活,我的视野广阔了,写作素材丰富了。我真正学到了李白、杜甫的写作精神。于是我用诗揭露卖国媚敌的罪行,喊出百姓收复中原的呼声,表达驱逐敌人的决心,书写心头的悲愤。这个时期是我生活的高潮,也是我做诗的高潮。没有这种火热的生活,我的诗是不会转变的。这种生活,是书本上看不到的啊!”
子聿听了,心中豁然开朗,说:“阿爸,你说得真好,使我真正懂得了做诗的诀窍。我一定按你说的去做。阿爸,你把你的体会写下来吧,我以后经常学习。”
陆游拿起笔,写了一首诗给子聿,最后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果真想学写诗,应该在诗本身以外的生活中多下功夫)
(1)理解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谈谈“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句诗对你今后的习作有什么启发。(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引用了陆游的一首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记叙文(写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提灯笼的小飞虫》回答问题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游:(1)满,遍
(2)水过满,漾出来
(3)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2)计划
(3)希望 得到,谋取
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热闹——()柔和——()
找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阅读回答问题

彭德怀同志常说□□工农群众养育了我们□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群众□□他经常深入群众□和群众在一起□他最反对脱离群众□
有一次,我对彭总说:“北海公园的风景很美,游人很多,咱们也去玩玩吧。”他听了很高兴,笑着说:“好,今天下午,我们也去逛逛。”
我按警卫部门的规定,把彭总几点钟到的事报告了有关部门。傍晚,我们一到公园门口,看到一块“休息”的大牌子,几个干部和公安人员见彭总来了急忙上前迎接。
彭总看了看“休息”的大牌子,又看了看几个迎接他的公安人员,问我:“搞了什么鬼?”彭总怒了,我还想辩解,彭总冲着我说:“挂起休息的牌子,把群众挡在公园外,让我一个人玩,这不是要我脱离群众吗?”
几个公安人员说,他们是奉上级命令,闭园接待首长的。彭总说:“这么大的公园,为什么我来了,别人就不能来?在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里,怎能有这规矩?”说着,他返身走出公园。
给本文加个题目,写在文章开头的横线上。
用“ ”线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解释下列词语:
辩解:
返身:
本文赞扬了彭总 的崇高品质。

阅读《家乡的柿树》回答问题
安宁是我的家乡。那里的人们常在庭院中栽上惹人喜欢的柿树,我爱家乡的柿树。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经历了寒冬腊月的柿树,沐浴着春天的阳光雨露,开始吐芽抽枝长叶,并开满了细小黄白色花朵,随着夏季的到来,天渐渐地热起来。这时候的柿树,绿叶覆盖,舒展着粗枝大叶,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挡住骄阳,给人们在伞下乘凉。
金色的秋天来了□柿树的一身绿叶悄悄地变红了□青绿的果实也悄悄的变成金黄色的了□这时的柿树□像燃烧的火炬一样□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大地□几经银霜□柿树脱下美丽的红装□留下满树又大又圆的果实□在秋风中摇摇欲坠□在阳光下露出诱人的笑脸□仿佛告诉人们□快来收获吧!
柿子是圆的,成熟的柿子有我的小拳头那样大,吃起来软乎乎的,果肉像蜜汁那样甜,可口极了。啊,多么诱人的柿子!
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在短文中,用“ ”线画出一个拟人句。(至少一个)
造句。
(1)沐浴:
(2)仿佛:
本文通过对柿子春秋两季 情况的描写,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乌鸦
乌鸦住在一棵大树上,它的邻居狐狸就住在树下洞里。乌鸦被狐狸骗去了一块肉以后,觉得十分丢脸,他牢牢地记住这件事,告诫自己以后决不能再听奉承话了。
不久,乌鸦又找到了另一块肉。狐狸又想骗到口。狐狸说□□乌鸦大姐,你的羽毛真漂亮□远远超过小麻雀□□乌鸦心想□哼□你又想来骗我了□这次我决不上你的当□就不理狐狸□狐狸又说:“乌鸦大姐,你的嗓子太好了,唱起歌来叫人听得入迷呢!”乌鸦还是不理睬。她当时就是因为听了狐狸的奉承话,忍不住张口唱歌,肉片掉下来给狐狸叼走的。
狐狸见老办法不行了,眼珠一转,破口大骂起来:“臭乌鸦,丑乌鸦,你昨天造小白兔的谣,今天早上又杀了小松鼠,你真是个十足的大坏蛋……”
乌鸦觉得冤枉,实在忍不住气了,她张口反击:“你胡说八道——”嘴才张开,肉就掉下来了,狐狸往上一跳,接住肉片溜回洞里去享受了。乌鸦又一次上了当。
给第二自然段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把文章的题目补充完整。
把“乌鸦被狐狸骗去了一块肉”这句话改成带“把”的句子。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阅读理解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养着一头驴。他赶着驴走乡串村,做各种买卖。
有一天,他听说海边的盐很便宜。他带上驴子去买盐。商人买了许多盐,把它驮在驴背上。一路都很顺利,他们来到山间,经过一道狭窄的石桥,桥下有条很深的小溪流过。商人牵着驴,在滑溜的石桥上小心翼翼地走着,驴子忽然滑倒,一下子跌进小溪。驴挣扎着逆水而游,溪水把他驮的盐溶化了,冲走了,只有几条空口袋还系在鞍上。驴身上没有重东西坠着,很容易地上了岸,轻松愉快地继续赶路。
过了不久,商人决定再去贩一次盐。他带着驴到海边去,让驴驮上盐往山里走。一到那座狭窄的石桥,驴就想起他曾多么轻易地甩掉重担,不驮东西走路又是多么舒服。这一回他故意跌到溪里去,在水里挣扎,直到盐溶化得一干二净。商人很懊恼,他损失了整整两驮盐,他怀疑驴子在跟他捣鬼。他想了个办法也来捉弄驴子一下。
下一回,他来到海边,买了一大驮海绵。驴子高高兴兴地出发了。驴子想:“这口袋真轻,一到了那座石桥就会更轻了。”不久,他们来到石桥。驴又滚到水里去,倒在那儿挣扎,等驮的东西象上两次一样溶化掉。海绵没有溶化掉,却很快地吸满了水。驴感到背上的口袋越来越重,心想:“这是什么东西?”“不对劲儿呀!”后来,他觉得自己在溪里直往下沉,就大叫道:“救命呀!主人,救命呀!”商人弯腰把这头喘着气、喷着唾沫的驴从水里拉上岸。“我们回家吧,怎么样?”商人说着牵了湿漉漉的驴子向山腰走去。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难过——()轻松——()
裂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挣扎: 小心翼翼:
驴前两次和后一次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本文主要写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